谈及民国,入耳的是一片对夜上海的唏嘘不止,对于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神往的,舞厅中的旋律,名媛们的步调,暧昧的声线。甚至只一件旗袍便足以使有心人窥见民国大上海繁华下的艰辛,艰辛下的不堪,那无疑不是人心与人心的交流,因为任何一件旗袍下裹着的必然是一位有故事的传奇女子,或多或少,都要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谈及霓虹艳丽的夜上海,天才张爱玲无疑是最值得一提的,她几乎成了我印象中对大上海的代名词,我总认为她的故事从未完结,仍优雅且神秘的延续着。聪颖如她,三岁便开始品读《红楼梦》,她的一生不知是否与怡红院中的晴雯一角有所牵绊,亦或是我欣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可细细一想,许是性子都烈了些,晴雯姑娘敢爱敢恨,高傲刁蛮,她亦是,可晴雯毕竟出身不好,而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虽后来仍骄傲地称自己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结果呢?晴雯病死在了榻上,张爱玲则是孤独终老在旧金山,一把摇椅,一张毯子。相似的结局,却因为时代的关系定义着不甚相似的情感。
这世间的林林总总她差不多都是经历过了的,正如她是一个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的女人。她曾撑着油纸伞,裹着一身艳色旗袍踩过石板上的一片片青苔,温婉娴静,也曾有过一段蜷缩在角落,冷冷地看着这个让她狼狈不堪的世界,像是坐落在深宅里的一口枯井,骄傲又小心翼翼地隐在一旁。
无可置疑,她是一个被时代承认的天才,她自己也骄傲地说“出名要趁早”这样的话,姑姑和母亲教导她如何处理生活起居和人情世故,可这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她的才华和智慧是在后来与这个世界抗衡的过程中日渐突显,别人夸她是天才,她只称自己是小市民,无关于谦逊,也确实是这样,她倒是一直以小市民的身份在这个时代苟延残喘,艰难度日,天才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称呼,并不能对她有什么影响,也没有对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因而她的文章总能把市井生活描述地很尖锐也很深入人心,在她眼里,身世是郁郁苍苍的,失败像是在腿肚子上裂开的丝袜,手臂的白又像是刚挤出的牙膏,这样的描述有时候让人很不舒服却又是真真切切的,因为她太了解了,她也实实在在地体验着这样一种市井的生活。
其实苟延残喘着的民国女子又何止张爱玲一个,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身份低贱如小凤仙,高贵如陆小曼,亦逃不过那一场场风花雪月下悲惨的人生,所幸的是,那个时代让每个身着旗袍的女人都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傲骨,或是旗袍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以至于到如今的我,也连多看一眼都觉得是亵渎。民国的故事,有冷艳高贵,也有肮脏不堪,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时代对那些女子可喜亦可悲,可悲又能怎样,只能承受着,不动声色的承受着。乱世中的人,特别是女人,谁不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呢?可乱世就是乱世,他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人安然无恙,也不会允许苟且偷生,因此,或许乱世中的一粒尘埃都有着妙不可言的传奇故事。
再到上海时,闻一闻柏油路两旁的香樟树上可还残留着乱世佳人的胭脂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