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喜欢雨,雨和阴霾是孪生兄弟 ,总是形影不离。雨打残荷,雨敲梧桐,都似乎是呜咽之声。无论观雨,亦或听雨,都似乎是听一首惆怅的曲子。
好多年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读完后感触很深。雨打在瓦楞上、打在路基上、打在千伞万伞上,雨的范围广,却更能显出游子的孤独。流落江湖,故乡的云翳只是梦中的背景,而自己也唯有“十年夜雨十年灯”罢了。
记得儿时的自己是喜欢雨的,如若是有雨的周末更好:可以捧着一本连环画册,一头扎进故事里,无需担心有人打扰。因为雨阻隔了访者的脚步。这个时候,唠叨的母亲也不来嘟囔我,她会守着难得的宁静在潮湿的午后打个盹儿,消解劳务带来的困乏。
时光总是能悄悄改变幼稚而单纯的年华。长大后,雨总是能带来一些莫名的烦愁,这或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作愁”吧。这种感觉有点像李易安《醉花阴》里“薄暮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的感觉,类似少年维特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只有真正的步入社会,用痛觉体察生活,才明白雨的冷酷。当走在十字街头,看着层层雨幕,才知道温情总是局限在熟悉的圈里,那个更大的世界总是以冰冷的陌生开幕。在十字街头,看着车水马龙,提着行李箱,不知道该去的方向,好不容易找到暂避的地方,才发觉雨的冷,不仅冷在皮肤,还冷在心头。此刻,才知道自己以前从不在意的温存,在将来或许是奢侈品。
而今,再逢有雨的日子,反而有些心慌。以前不怕静下来,而今却怕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大多不是睡觉,而是任往事流淌,和着窗外的雨声交响辉映。声光将生活谱成了一首歌。不敢细听,一听就感觉歌很老,老得沧桑,感觉就像街头遇到了罗大佑,突然的一曲《再回首》,听呆的时候,有风吹过,雨花飘飞,用手触摸,才知道不是雨,是来自眼窝的湿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