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汉语句法成分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判断句不用系词,第二是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不是系词,而是“这”。
《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其”字代替了“三代之”。“其”字的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为词组。
二、在上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如果在否定句中有个代词作宾语,就经常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而专有名词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子贡接着问:“何为其莫知子也?”在疑问句里,宾语如果是个疑问代词,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牛何之?”
在上古汉中,介词结构修饰谓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特别是“于”字结构跟现代汉语很不一样。例如,“季氏旅于泰山”“生事之以礼”。
三、在上古汉语单复数在语言形式上不显示出来。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复数用“我”字。《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句话大意是说:“时间不等待我们”。第二人称复数用“尔”字。《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里子路等一共四个人,“尔”指的是“你们”。第三人称复数用“之”字。《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朋友、少者都不止一个,所以“之”字应该解释为“他们”。第三人称复数用“其”字。《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既然是“百工”,可见“其”字表示了复数。
指示代词表示复数的也不少见。《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此”指鸿雁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