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龄老师讲到,要给孩子无限的爱,孩子只有在得到了爱之后,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去信任他人、爱他人。一个婴儿出生时,饿了有人给吃的,哭了有人抱,困了有人哄,当他这些生理需求被满足后,知道有人爱护他,他的情绪也能稳定,这就是婴儿降落在人世里,感受到的“最初的爱”。
在孩子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儿时,他的一颦一笑都能唤起我们极强的关注度,而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请求我们陪伴他们玩一会儿,我们给到孩子的回应却是“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玩会”,或者直接变成指责,“你就不能省点心吗?没看到我在忙吗?”我们经常用我忙,我没时间,我还有家务没做,我还有工作没完成,种种理由,忽视了孩子,也未曾捕捉到孩子眼里充满渴望我们陪伴的的眼神。
现在很多普遍的现象:孩子自己在一边玩,大人虽跟孩子同处一屋,但眼睛却离不开手里的手机。这并不是全情的陪伴, 孩子只能感受到手机比他来得重要,妈妈爸爸令愿抱着手机,也不花点时间陪他。
陪伴孩子,需要的不是时间的长度。有的人一天到晚都陪在孩子身边,手里却一直抱着手机,不曾投入、参与到孩子的玩乐之中,这样的陪伴,是没有质量的。陪伴孩子,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浓度的多少。只要家长全情投入,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游戏、阅读、画画、唱歌、搭个积木或者讲简短的一个故事,哪怕只有5分钟时间,孩子都能深深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份特别的爱流淌在孩子心间,让他充满幸福。
多去表达对孩子的爱,也让孩子有机会对我们表达爱。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亲亲我的孩子,跟他说一句:我爱你,再道一声晚安,孩子也会时常跟我说:我也爱你,妈妈。很爱很爱你。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仿佛一天的劳累都被这句带有魔力的话冲散了。
有时候遇到他很爱吃的东西,我会把我的份分给他,他会反问我:“妈妈,你不爱吃这个吗?”我说:“我跟你一样也喜欢吃这个菜,但妈妈爱你,妈妈知道你爱吃,我愿意分享给你。”孩子就又默默夹起我给他的菜,放回我的碗里,跟我说:“妈妈你吃吧,我可以吃别的。”没有更多其他的表达,但我能读懂他内心的意思:这个也是妈妈爱吃的,妈妈因为爱我才分享给我,我也爱妈妈,我可以吃别的,这个还是妈妈吃。有一回带他去邻居的一个小姐姐家玩,邻居招呼我们坐下,地上有两个凳子,他自己坐了下来,发现我站着,又去搬来另外的凳子,让我坐着,这个体贴的小举动,特别温暖我,邻居也说我家孩子很爱护妈妈,是个小暖男。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也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当他觉得自己也是爸爸妈妈的幸福之源时,也会特别的骄傲,既被爱,也学会了爱他人。在我的原生家庭里,爸爸妈妈都属于不擅表达的,仿佛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是一件很困难很难以启齿的事,长大后呢,我想对父母表达爱意时,也变成了那个扭扭捏捏不敢说出自己的爱,也不好意思对父母表现亲昵之情,现在自己有孩子了,我时常都忍不住想跟他表达我对他的爱意,抱抱他亲亲他。当孩子要求我们抱的时候,别吝啬自己的怀抱,张开双臂去抱着孩子,亲亲这个小家伙,放下手中的手机,全情陪伴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非常之快,不要错失了能多些了解孩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