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爸爸和我聊天,过年串亲戚时,听说某个亲戚又升迁了,我随口回应道:“好”!但是,心里是这么想的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我也很优秀啊,但第二反应:我又看不见别人的好了。是啊,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这些年,自己进步得慢?原因之一就是不虚心。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长跑比赛,进入赛事中段后,我在缓慢前行,而别人却在小幅慢跑,很明显,差距越拉越大…
但如何才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觉得还是要靠觉察。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最好能在大脑中弹出一个对话框,告诉自己,又不虚心啦!当然,最好还能往深里想想,为什么自己不虚心?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算是不错的反思。其实,对于外人,我们不应该很早就贴上某个标签,这样很容易以偏概全,就很难发现别人的优点,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如果你最近经常看我的文章,估计也不难发现,我的写作风格有所改变,正如上篇文章所说,我现在愿意把自己的反思过程记录下来,越是问题,越需要深刻地认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周公众号的更新,不再是难题。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切身经历,你也能受到一些启发,少走一些弯路。
那这周的主题是什么?谈谈我的老公。马上要到的情人节了,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我对这些节日都不是很在意,“只要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我觉得,我们当女人的,要的并不是那么多,有时候话到了,心情就格外舒畅。但是,我们也应该主动去看见他的好,记得他的好。
(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我老公最大的一个优点是不喜欢道听途说。虽然他在体制内,但是那些所谓的体制内的习气,他却没有。很久没见的大学同学见到他,都觉得他不像一个在体制内呆了十年的人。我和他的一些同事关系不错,有时和他提起某同事的事情,他经常都是不知道。当时,我特别不能理解,还劝他多关注一下周围情况。但是,自从这几个月看完笑来老师的文章,尤其看到这个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我马上就联想到我老公。“先把自己的业务做好”是他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现在想想,多么地正确。
(二)功夫下在平时
好了,省下来的注意力都做什么了?真的是研究业务。他做数据的时候,为了更合理、更便利,研究了一两个月的EXCEL,最后做出一个超级函数大表,只要原始数据放进去,各种图表自动更新,向领导汇报情况,得心应手。后来,给领导做报告,他不仅用Word写,还把Word的内容转换成配套的PPT,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的事儿,他却认为很有必要(请考虑体制内的实际工作情况)。
记得我以前分享过古典老师的一篇《下班后的4小时,究竟能不能改变你的人生?》
在下班培养梦想,在工作中练梦想——这会让技能发展更快。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式让未来的梦想和现在的工作搭接起来,形成正循环。
我当初看到这篇文章,特别有感触,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其实,不是体制把人养废,而是被不求上进打垮。不要拿“体制”说事儿,我认识很多优秀的人,至今也都还是体制内的人。关键还是功夫下在平时,积累下来的都是自己的。
(三)把事情做到极致
我老公虽然很忙,但是他还很热心肠。我曾经抱怨过他,觉得每个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都比我高。即使工作很晚,有顺路的同事,他也会送他们回家,还会把同事送到小区门口,而不是放在顺路的地方,让同事再步行一段距离回家。回家。
前几天,看了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瑞士制造的智慧——做好最后的1%》,碰巧里面也提到送人回家这事,吴老师说,
既然已经花了时间帮别人的忙,不妨再花五分钟时间掉个头,把人送到地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愿意开头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懒得把最后一步走完。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总觉得最后一点即使不做,也无关大局,但是这样完成事情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
或许,送人的例子,有巧合的成分,但我老公做事,真会认认真真地做完做好,哪怕是在家擦地板,都会做到无死角。我以前有剩饭的毛病,也是被他纠正过来的。和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受到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很惭愧,我很晚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好”。
平时,我很少写人物类的文章,因为不擅长人物细节的描写刻画。这次,我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撰写,也算是一个突破。这篇文章,我没有提早给我老公看过,也不知道他看完会怎么想(因为他一直很低调)。我很想说,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关键在于拥有共同的价值感,一起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