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日出发,到3月1日结束。为期八天的培训是紧张而充实的。在这次培训中,聆听了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李腊先老师的讲座《用工作坊引领教师成长》,明白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做好自己,为自己点方向灯、树形象旗、织能力网,以及如何具体的进行工作坊的指导、引领。谢先国老师的讲座《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师二次成长》让我明白二次成长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有了继续研究的动力。周俊卿老师用《教育培训者的人文素养》为话题,通过河南与湖南名人的对比,让我们明白“时代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培训队伍做人力支撑;时代,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培训队伍做智力引领。”要求我们“学习上早一步,认识上深一层,实践上多一招,学识上高一筹。”
六天时间,十二次讲座,从各个层面解读了引领教师发展的思路、方向、路线、方法。其中湘潭县教育局师训股股长张金玉老师的讲座《用观课议课撬动校本研修》中关于观课议课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湖南省特级教师谭念君老师的三味课堂和成长之路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和赞叹,何其钢老师的《移动微课,原来可以这样用》,让人眼前一亮。
从他们所讲的案例中,让我深刻的意识到:
一、有效的指导比督导更重要
研课磨课是日常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活动,但我们的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研修主题不明确、活动形式离散、团队协作不强、学习成果转化不够、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学校也一直在强调,但一直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张金玉老师的讲座,介绍了观课议课的有效方法。
1.改变“一人挨打”为“打群架”。传统的评课是一群人听一个人课,课后大家一起评课,指出授课人存在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却没有人解答。是执教者和评课者单向权利的“一人挨打”的场面。
议课倡导“打群架”,授课者和观课者同在共行,以学定教。
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局外人,而是站在对方立场考问题,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者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问题,与授课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共同进步。用观课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创造力。
观课不是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放进去,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先是自助,然后是助人。议课不是围绕人,而是洞察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议课不是走向权威与封闭,而是走向对话与开放。
以学论教:研讨的对象放在“应当如何教”上,不在于教材的解释与教师的技术,而是基于课堂的事实一“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让“教师露一手”,不是为了创造“优质课”,而是在于学习关系的创造”与“优质学习的实现",在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得以实现。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
2.议的流程:
观课教师:描述有价值(蕴涵困惑)的课堂故事与现象,然后用提问方式理解献课教师。
授课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反问故事讲述者的看法和意见。
观课教师和参与者:说出自己对故事的发现和理解,讨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和有效方法,对既有经验反思和改造。
主持人:小结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这样的观念在谭念君老师的讲座中也有提及。谭念君名师工作室在打造优质课堂,议课的重点是用完全客观的角度,尽量真实的还原自己看到的课堂现象、课堂故事,在议课时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并形成案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样的指导比督导更重要。
二、一事精做,便能精彩;从一而终,便是深邃。
谭念君名师工作室的成长历程完美的阐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她们的成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的钻研教材。做好三个研究:要认真研读课标,要认真研读教材,清楚编写意图。做到浏览整套教材,选择一线教师普遍感觉不会教,教不好,学生容易出错,教材上只言片语,教师普遍不重视的教学内容进行汇集,挑选代表性的内容集中研究。
2.提高个人的素质,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的读书、实践、反思,写作助推教师的成长。
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180余场,出版专著2本,参编5部教育类著作,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辅导教师16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这一系列数字揭示了从一个私人的名师工作室到在全国有名的原因。
主动成长,谁主动经历的磨练最为痛苦,谁就有机会跑到队伍的前面,甚至远远的领先别人一大截。谭老师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先做出成就了,才能让别人看到你。
3.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要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年潜心做好一件事。
看一看谭念君名师工作室是怎么做的:
2013年:做一系列课例研究
2014年:记录课例研究的足迹和成果
2015年:提炼工作室的教学主张
2016年:省级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三味课堂”研究》
2017年:成果出版
2017年:应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之约编写3套丛书
《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教师专业成长》获湘潭市基础教育成果评比特等奖
2019年:应《湖南教育》之约撰写“深度学习”专题论文
三、读书和写作助推教师的成长,充实自己比学他人更有力量。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的本真。
谢先国老师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一般第一次成长是针对新教师,较多的骨干教师扎堆在学校的碗口边(高原期),很难有人脱颖而出,也没有脱颖而出的动力。
进入高原期的标志: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4.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样。
高原期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老师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处境,2/3甚至更多的老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一个教师要想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二次成长的关键。写作促进学习,只要拿起笔勇敢地写起来,就代表有成长的渴望,就会成长得很快……但具体的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没有人指导,甚至没有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乃至方向?
谢先国老师告诉我们,要反思存在的问题,以问题式的方法来读书。
教师问题式读书五步法:在身边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在读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行为。
立足问题,进行写作。叶圣陶说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锤炼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一个教师的必备技能。
教师写作六步法:
(问题)
1.我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2.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在哪里?用理论来思考。
(行动)
3.从我对这个问题的实质这一种理解出发,我从这一个方面入手开始对实践的改善。
反思
(观察)4.改善的过程与结果。
(思考)5.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及分析。
(前瞻)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