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酥十月
01
前几天,一份名为《华龙高中部学生手机等9项管理措施》的文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该文件其中一条内容为:在教室、公寓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直接放入有水的水桶内或收交后统一集中销毁;在校园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一律没收,集中保管,放寒假时领取。但特别强调:性质严重的,当场砸碎或统一集中销毁。发现有手机充电器的、私拉电源插座、吹风机等违规使用的用电设备一律没收,统一集中销毁。老师在收的过程中坚持不交或者顶撞老师者,直接开除。
校方这份文件主要讲的是针对高中生玩手机的现象采取的措施,网友们看到这份文件都气愤填膺。
先不谈这份文件关系到侵犯学生的私人财产和权利,文件的最后一句话定义了老师的至高权利,无异于致学生于二战集中营里。
虽然校方的目的是好的,但,措施太过极端。
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用这么极端手段教出来的学生能“成才”吗?
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就连学校门口卖早饭的老奶奶都用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收钱;边远地区的农民都利用互联网卖自己种植的产品;很多学生都在网上学习名牌大学老师教授的课程……
假如没有手机,爱好天文学的学生不会知道人类可以“看见”引力波这一事件;爱好文学的学生不会知道村上春树依旧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获得者是石黑一雄;爱好政治的学生也不会及时知道十九大召开的内容等等,这些孩子们错过了多少学习的机会。
当然,我并不是赞同高中生带手机,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学会做人。我们要是做的要教书育人,保证他们的听课效率,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约束学生。
02
众所周知,手机的“毒”性很强,还具有传染性,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
大学舍友跟我抱怨自己家小孩才一岁多,只有给他看手机上放的动画片才愿意安静地坐下吃饭,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一点都不吵。要是不给他看手机,就算满屋子追着跑都不肯吃一口。
这让我想起以前和她住一起时,每次下班回来后,她都习惯性地把ipad打开,边吃饭边看电视连续剧。晚饭吃完了,电视剧还没有结束,她就一直坐着看,直到电视剧看结束了才收拾碗筷。
当我告诉她,你们家孩子不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吗?
她沉默了好久。
要想不让孩子传染上手机毒,首先我们自己得变成抗体,做到言传身教。
03
还记得去年在台湾花莲旅游,出海看海豚时,一位对着海豚自拍的女子,不小心把手机掉进海里。她立马做出要跳海的姿势,和她一同游玩的姐妹吓得赶紧拽住她。她情绪激动到崩溃,大叫:“我的手机,我的孩子!”
等到船回到岸边时,她还在大哭。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女子把手机当成心肝宝贝,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无时不刻的带着,每天都要给它换一件“外壳”,除了洗澡,其他时间都要抱着才能安心。
沉迷手机到这种地步,也是无人能敌了。
因为一部手机,影响了游玩的心情,无论怎么算都是吃亏的。
04
如今很多人要是出门不带手机就像丢了魂,无论绕多远的路,都要回家取手机,生怕漏掉了朋友圈里的一条“无用”消息。好像有了手机,就有了满满的安全感。
其实,大家都知道:地球少了谁都在转,即使多看一条朋友圈地球也不会停止旋转。晚一点看到别人发给自己的消息又如何呢,什么都不会改变。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变成随手记录生活的工具,变成我们搜索的工具,变成我们记账理财的工具,变成我们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千万不要让手机把我们变成它的俘虏。
戒掉“手机毒”,摆脱不能承受的“孤独”。把手机放在一边,去走一走大街小巷,发现重来没有走过的回家路线。渐渐地充实自己,去参加这个城市的志愿者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拿起画笔,到大自然中去,不要在意自己的绘画水平,像孩子一样涂涂画画。抽空回家看看父母亲,给他们烧一顿饭,即使是糊了,他们也像小时候你弄脏衣服一样,对你满眼的宠爱。
看完这篇文章,就请你放下手机,看看窗外的天,有没有发现云是在慢慢地飘,就像时光在慢慢地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