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很喜欢看孩子教育的节目或是文章,《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二胎时代》等,观察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在这样特定的节目环境之下,孩子与父母相处一段时间,他们的互动给彼此都带来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人类各种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亲子关系缘于血脉,某种程度上我们借着“爱”的名义,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索要、撒娇、讨巧;而大人也同样有时谩骂、唠叨或是教训自己“犯错”的小孩。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碗破碎了,我妈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说“这碗是不是你打碎的?”我说“不是。”事实上确实不是我打碎的。她又来一句“肯定是你打碎的!”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我觉得更委屈了,但我还是很坚定地说“真不是我打的。”这下我妈觉得我是故意和她对着干的,然后就没完没了地提那只碎碗。我心想不就是一个碗么,为什么对我不相信呢。这种苦闷的情绪就会潜意识地埋在了小小的心灵,不会哭,不会大声反抗。
所以到现在,她还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哭。”其实当时的心情就如一只破碎的碗,泪洒了一地。
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真实这样的样子,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那样表现,一大部分是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塑造。当然如果能在后天的教育、工作经历中意识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来修正自己,也是一件幸事。不然一根筋下去,生活也是会单调乏味地循环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父母,心生怨恨,长大的你可以也可以在她们面前可以流泪,可以诉说,可以求助,说出自己的不快乐,因为他们始终会把你当小孩,心疼你,只是表达方式柔软一些,那样爱就不会僵硬。
我们都希望有个懂自己的人出现,就不会那样费劲和对方沟通,去潇洒“做真实的自己”。现在觉得这样的“真实的自己”是个借口,拿这句话要求别人改变,要求别人理解自己,永远不可能的。事实上人类的孤独感与生俱来,而且在各个阶段都会存在的。希望找个伴侣能治愈,不可能,对方并不是上帝。
自己做自己的上帝, 当你带着绵软的爱意和正能量,才有可能引导身边的最亲近的人,一起享受最纯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