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一本书。
今天我分享的书:《棉花糖实验》。
作者沃尔特·米歇尔,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棉花糖实验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被人称为“自控力之父”。
自1962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并主持讲座长达21年,“棉花糖实验”便始于斯坦福大学附属的一所幼儿园。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预测出参与实验的儿童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
本书是作者对棉花糖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明智建议。
01
棉花糖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
延迟满足能力是天生的吗?
这种能力如何教导?
棉花糖真的决定未来吗?
实际上,大多数在棉花糖实验中成功做到延迟满足的学龄前儿童,在日后的很多年里都保持着极好的自控力。
虽然仍然有一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力却在慢慢减弱。
但令人惊喜的是,那些很早便按铃的孩子,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一天天成熟,自控力也一点点增强。
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有意训练自己的大脑系统,从而培养自身的自控力。
掌握了这些技能,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自由,逃离刺激控制,实现自我控制。
这种自由让我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做出自己真正希望的选择,而不总是迫于瞬间的冲动和时间的压力,被动做出选择。
现代科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人类大脑的架构(潜力、能力)并不是由DNA和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生长所预先决定的,它的可锻造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通过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在书写命运的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
02
在棉花糖实验中坚持下来的孩子们,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功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决定他们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维持努力成果的动力,或者是毅力、决心。
为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渴望,他们一直在动用自己的思维(心理能量)和想象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按铃,等着大人回来。
两颗棉花糖,或者饼干,又或者是其他他们所选择的东西,变成了他们最强烈的渴望,强烈到想要维持一种巨大的努力,并让自己感觉这种努力与付出是值得的。
对于深爱的人,我们抱有许多期许。在这众多期许中,我们最希望的是发现或创造出我们内心最强烈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会驱使着我们去构建自己最理想的生活。
要想成功地实现目标,自控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给予我们方向和动力(内驱力)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人生目标是决定生活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
那些我们在人生早期阶段所选择的目标,对其后人生阶段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满意度有着十分惊人的影响。
不管我们的人生目标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目标都推动着我们人生故事的展开,它们和执行功能一样重要,因为我们要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当我们思考“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研究结果。
这是值得我们用心思考的。
关于人类品性的形成,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有更多的责任。
当我们问自己:“我真的可以改变吗?”
再问问自己:“我愿意吗?”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启发,每天进步一点点。
参考书目:《棉花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