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仅仅明白棉花糖实验的广为流程的结论——延迟满足时间越长的孩子,其社会发展前景越好。仅此而已,但我从来没有自信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这个实验。在李岩老师的《天天游戏力》课程中,有几节课涉及到孩子自控力,他提到孩子的自控力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掌控力的问题,并提到人们对棉花糖实验的误解。索性买本书自己研究,到底这个轰动世界半个世纪的棉花糖实验有什么说不出的秘密。
作者沃尔特米歇尔是当代最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开篇就提出棉花糖实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能够做到延迟等待的孩子的发展必然会很优秀,也强调了未通过实验不代表人生的失败;等待时间长短不能为孩子数年后的发展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作者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引用了众多合作伙伴甚至是不知名心理学者的各种实验及结论,只为说明一件事:我们有必要提高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就是自控力,让孩子在理性、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健康、体面的生活。这是父母、学习和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棉花糖实验中,孩子是如何做到延迟满足的?根据观察,米歇尔总结了三个策略:一是分心策略,比如唱歌、想象其他开心的事情,把注意力从棉花糖上转移;二是将诱惑抽象化,在一次实验中测试者不断的播放棉花的图片,孩子们的延迟满足时间普遍达到了18分钟;三是冷静焦距,提示孩子们关注棉花糖的特征,比如它更像一片云朵,哪个孩子想去吃一片云朵呢?
以上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的生理前提是基于人类大脑的两个区域: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前额叶皮层。大脑边缘系统控制着人的热情绪系统,它带给人们对生存需求的本能冲动和情绪。简单讲,人饥饿时、困乏时会不耐烦,生气时想打人,等等。在人类的生命初期,热情绪系统占主导地位,学龄前儿童很难控制自己的本能情绪。大脑前额叶皮层控制着人的冷认知系统,它促使人们能够理性、有策略性和带反思性的活动。两种系统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一方压倒另一方。压力越大,大脑前额皮层收到的伤害越大,里面的海马回不断萎缩,杏仁核过分成长,给人带来各种疾病。久而久之,即使遇到很小的压力,冷认知系统也起不到作用。结论是,遇到小的诱惑也做不到延迟满足。
所以,提高自控力就需要不断练习运用冷系统。运用冷系统中叫作“执行功能”让人的思想、冲动行为和情绪进行深思熟虑、有意识控制我们的认知。一方面帮助人们约束消极情绪和减少压力,同时控制愤怒和消极的“热”动力。简单冥想和专注力练习是提高自控力的有效办法。
基因和后天环境谁在起主要作用?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米歇尔博士把基因比作一个图书馆,里面有成千上万的书,而DNA就是每本书中的句子,这个图书馆给一个读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读者如何看书、什么时候进来看、看的频率以及和谁一起看等各种复杂的条件。与此同时,婴儿大脑的细胞环境深刻地受到其母体环境的影响,从这里看出,基因和后天环境是相互塑造的。自控力的培养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有几个概念很值得探讨。
首先是掌控力,即“我就是能”的思想和对未来的预期。掌控力的大小代表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而不是外部的评价或者对成绩和竞争的测试结果。根据掌控力的大小将人们分为两种:思想成长型理论家和存在型理论家。前者是乐观的,对成功充满了期待,他们认为即使这次失败了,如果适当的盖面行为方式和环境状况,下次还有可能成功;而后者相对比较悲观,一味自责,将发生的坏事归因于自己固有的负面特征,不认为可能是因外在环境不利造成的。悲观的孩子更容易缺乏自控力,他们缺少对乐观的期待、成功的经验以及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所以他们更容易被热系统控制,更有可能在为了学会自控力而付出努力的早期就面临失败。同时,随着他们可能面对的选择和机遇逐渐减少,也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不在对人生充满希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是吗?相反,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们把自己看作积极结果的原因,他更愿意为了达成某种目标选择延迟满足并控制冲动倾向,同时将自己有助于达到预期效果的行为在各种情况下一只坚持下去。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力量感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增加着下一次成的概率。你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不对?
两种不同的循环模式带给孩子不同的人生体验。所以孩子在生命早期所拥有的成功和掌控方面的经验会使他们变得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去坚持追求目标,形成对成功的乐观预期,应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沮丧、失败和诱惑。
什么孩子跟谁去图书馆、怎么给孩子输入知识、如何让孩子在精神世界的海洋里徜徉,怎样通过后天环境让孩子形成强大的自控力,背后的因素有哪些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