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城市里的人们仍然如平常般地工作生活,人群里,市井间,洋溢的仍旧是平常的气氛,已很难感觉到人们对年的期待。
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小时候鲁西南农村过年的情景,那时候过年真是热闹啊!特别是那些为过年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有很强的仪式感,又充满了对年的殷殷向往。
这里面启动比较早,又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蒸年馍。
蒸年馍一般是过了腊月二十,村子里的人们就开始互相串腾着找蒸笼,定日子,早早做好准备。蒸笼这东西由于日常少用,有的人家也就不多,一到年关,得相互借着用,提前相互商量好,你哪天我哪天,排出号来,依次进行。
蒸年馍要提前一天做准备工作,一是准备发面,二是准备馅子。
农村天气冷,面发酵就成为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都是头天晚上用热水加酵母和好面,放在大大的簸篮里,用被子层层盖上,守住面的温度,确保能够发酵成功,蒸出又白又胖又甜的馒头来。晚上,还要有一个人专门观察面的发酵进展情况,一旦发好,得赶紧组织人手揉面做馍。也有一些经验不足,发面不成功的,蒸出来又小又硬。而发过的,吃起来则一股酸味,让人更加沮丧。
馅子一般要准备两种,一种是叫做豆馅的,主要原料是地瓜、红小豆、红枣放在一块煮透,再用木榔头捣成泥状,有地瓜、红枣的甜,红小豆的豆沙香,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
另一种是素菜馅。一般是用青萝卜切成片,在热水里淖一下,再用布包起来挤出水分,剁成碎末,加入葱、姜、调料和成素馅,也有条件好的,加入少许肉丁,做成半荤半素的馅子。
蒸年馍在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情况下,从凌晨就开始了,由于工作量较大,邻里亲戚都互相帮忙,几个人挤在狭小的厨房里,有揉面的,有包包子的,有擀皮的,有上笼、下笼的,还有烧火的,各司其职,忙得是不亦乐乎。
鲁西南农村的年馍一般有以下几种:馒头,这个不用解释。平常里,没谁舍得天天吃白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改善一下生活,还得给来拜年的亲戚吃。在年馍的组成里,它也不是主角;
团子,用和好的玉米面包裹豆馅制成,因其形状似球,鲁西南俗称叫团子,在条件一般的家庭,它是年馍的主角;
豆包,用白面擀皮加豆馅包成,形似橄榄,是年馍的点缀和配角;
枣花,用面皮加大枣做成一层一层的花糕,是个技术活,这东西做的有大有小,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一般用于家庭祭祀,也是孩子们期待的美食;
菜馍,一种形似狗不理包子的菜包子,用白面擀皮加入菜馅,捏住皮边,一点一点收紧,最后这么一旋,就形成一个头上类似菊花的包子,这东西经常见,可我一直没学会做;
大蒸馍,一种比普通馒头大几倍的馒头,里面包有几棵大枣,是放到二月二吃的,我们这边民间有云:二月二不做活,撅着腚吃大馍。
各类年馍蒸出来要先在秫秸箔上晾凉,然后再放入大瓮或大缸中储存。
蒸年馍的量是能够满足一家人吃到春节后二月二,按照鲁西南农村的老规矩,这30多天内一般不新蒸制各类面食,所以,这一天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蒸好的年馍一开始吃还比较新鲜,如果遇到暖冬的话,就比较悲催了,立春以后天气转暖,年馍就开始长绿醭,生异味,特别是那个包有豆馅的团子和豆包就更难吃,里面的馅时间一长都发酸了,家里人有时把长醭的年馍拿出来用布醮水擦一下,再回一下锅,延长一下腐败的时间,但无法恢复食物的新鲜,到了最后,吃年馍已成为一种折磨。
当下,鲁西南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这种古老的传统已不再时兴,人们不再注重传统的“年味”,而是更愿意随时拿出新鲜的食材做最新鲜的食品,让年的味道更好,让生活质量再上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