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特效要配好故事,是看完《奇异博士》的最深感触。
昨天,冲着父亲操刀改编+女儿导演+21世纪最伟大的中文小说的噱头看的《一句顶一万句》,犯困拿手机看票房,同样上映两天,一个在千万坎上难产,另一个已经轻轻松松破2亿。良心说一句,还是《奇异博士》好看。
好故事不一定是好电影;不错的电影至少会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主题、人物、特效、摄影、音乐至少一项拿得出手,如《奇异博士》;而让人惊叹的电影,人物和情节必定有一个堪称杰作,而其他部分至少均在不错的水平以上。
看这部电影时,各种次空间场景时,我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我的姥姥,这哪是特效啊,这都是燃烧的经费啊;
啊啊啊,满屏的银子;
天,漫威太有钱了,这得多少票房才能收得回本儿啊;
好希望《爵迹》的主创包场观摩;
……
《比例林恩的中场战事》、《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在即,电影技术的革新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于此相对应的是,有传3D技术正在慢慢被淘汰,尤其在好莱坞;一方面3D特效的制作成本高昂,另一方面,观众已经对好莱坞式大片产生审美疲劳,3D制作并不是高票房的保证。两者相结合,高成本并不能带来相应的票房收入,3D技术正在被自然淘汰。上周看的《但丁密码》更是验证了这种预言。
而这部评分已经超过今年上映的大部分电影的《奇异博士》(尽管被诟病神似《盗梦空间》),无法想象2D的版本会是什么效果。
电影本质上是内容、创意产业,技术为故事服务。技术可以为好的故事增色,但糟糕的故事绝对可以毁了中立的技术在吃瓜群众中的印象,比如,同样是动作捕捉技术,《爵迹》的打斗场面和《奇异博士》里boss的面部动作完全是两个效果。
《奇异博士》仍然是一个超级英雄电影,讲的是一个自负的优秀医生由于意外双手被废,绝望之下希望借超物质力量恢复健康,却无意间扛上了拯救地球的重责。卷福饰演主角Dr.Strange,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领悟力超群,全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几乎辨认不出的英语口音上。
影片从开始到结尾形成了一种环形结构,即卡米威胁着地球的安危,尊者?领导应对—》卡米危机解除、修罗?威胁着地球的安危、strange领导应对。大环境、整体局面、人物的总体关系并未改变,仍然是一方企图破坏地球的和谐、另一方与之斗争,但在全场115分钟内,人物内心产生了变化,Dr.Strange人物得到了成长,完成了从连做手术都追求病情有趣的asshole,到为了拯救地球情愿一遍又一遍地被boss杀死的法师,博士这个人的人格、境界、精神得到了提升,其人物、人物关系得到了发展和改变。
超级英雄电影、系列电影最大的看点是主角人物的塑造,塑造出的博士形象是否有魅力是整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成功系列如《终结者》,遭遇滑铁卢如《但丁密码》中的博士,最大的诟病在于,影片硬生生吃掉了一个有趣、渊博的宗教学教授形象,成功地避开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所有魅力。《奇异》中手术直接上手、手术猜音乐、开车看手机小细节勾勒出了自负而优秀的医生形象,而后人生际遇直转而下,让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张力达到最大,classic hollywood,是麦基·罗伯特写作圣经中提到的最常见的套路。套路并不值得诟病,把套路写得、拍得精彩、引人入胜恰恰是最大的难能可贵。
整体没有太大的逻辑漏洞,适时抖出几个包袱(wifi密码,卖萌斗篷,wong笑,克莉丝汀受到惊吓),前后照应得不算惊喜(时间循环),但看完之后还有几个疑问:多德姆为什么不会反悔,值得质疑,不过也有可能是铺垫下一部遗留的故事线。
另外一个微不足道的猜想,感觉片名的英文“doctor”更偏向于中文中医生的意思,对strange来说:回到原来的医生工作救人or成为法师拯救世界的选择。但是,如果翻译成医生,会被动地缩小潜在观影者的范围。
最后双重彩蛋!漫威好棒!一个是同为漫威影视生态体系下的奥丁故事线,全场尖叫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