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七个“三”养生法
在中国,“三”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吉数”。《史记·律书》云:“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俗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中,也可见古人对“三”的推崇。那么,“三”与古人的养生有什么紧密相连呢?
养生三戒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养生上主张“养生三 戒”:“少 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 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
养生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养生三去:“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欲望和懒散状态。
养生三有
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教人“养生三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 作有序。”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 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 可加速早衰,使人夭折损寿。
养生三惑
北宋哲学家邵雍写过一首养生《三惑》诗。诗云:“老而不歇是一惑,安而 不乐是二惑,闲而不清是三惑,三者之惑自戕贼。”这里一指不服老,还要 超过身心负担地干;二指不识老,退下来后不会自寻其乐;三指不善养老, 闲而心里并不清静。老年养生只有避此“三惑”,才能活得宽松、潇洒、健 康、长寿。
养生三全
古人养生还强调三全是:道筋骨则形全,道即疏导之导,气血流畅,代谢旺盛,功能协调就会形体健康;剪情欲则神全,戒除过度淫欲邪念,精力饱满;靖语言则福全,不恶语伤人拨弄事非,心情舒畅,则精神健旺。
养生三慎
古代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怒”。这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不可忽视。临床上因暴食、滥用药物、怒气过甚而产生的疾病不胜枚举。
养生三患
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著有《吕氏春秋》一书,提出了“养生三患”:一 患“好逸恶劳”,二患“恣食酒肉”,三患“奢侈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