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叶说 )
我早年读书贪多,翻得多、翻得快,曾经一年间囫囵吞枣地看了近500本书,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看十来本。如果你问看完有没有收获,坦率地说,其实没多大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读一本新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些过去看过的观点,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如果你问当初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真不记得。甚至偶尔灵感一来,冒出一些妙言,以为是自己的原创,其实是别人的思想碎片被存在了自己的大脑里,在被无意激发出来后又被当作自己的原创了。
很多人读书,就像我年轻时,有一个贪心的胃,想把什么好吃的食物都试一遍,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
后来,我才明白,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在某个领域扎扎实实读几本经典的书,把自己的知识框架打牢,只会读书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觉得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觉得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提倡入行一个新领域前,先选这个领域的好书精读。古人读书有一个“读书不二法”,说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专心 致志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精读一本书的过程是先消化,再内化,最后输出。( 很多人读书不求消化,只求翻书快,好向别人炫耀自己多读了一本书,这是低效且无用的阅读。)
著名学者梁实秋也有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就是精读法的要求。
这种读书方法,适合那些想入行一个新领域,打好基本功,打下扎实领域功底的读书人。读这样的书,必须是读某个领域内经典的好书,
不是什么书都值得用精读法去读。当然我们也要特别强调,对于好书,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去精读的,并非一定要入行一个新领域时,才能去精读一本书。
建议在框读法快速判断出一本书质量的基础上,再学会以下7个阅读小技巧。
1.字斟句酌法
好书信息量大,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书如同好的牛肉干,其水分少,越咀嚼越有味道,所以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大家秦牧说自己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这就是把框读法和精读法合起来用。越是经典的图书,越适合用字斟句酌法去读,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
2. 成见归零法
精读一本书,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读书。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很容易做出误判。特别是让我们接受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一种新的观念是很难的,很容易将我们的偏见和情感带入阅读体验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
3.波浪渐进法
越是好书,读起来越有难度,往往一口气读不下来。别着急,我们要求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读不下去,放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不进去的地方可能就读进去了。所以过去很多人学专业知识都用“啃大部头”这个词,大部头的书的确要一段段“啃”,才能消化吸收。
也有些人一读书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番茄钟时间(25分钟),读25分钟,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把一本书读完。
还可以学习一下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着重领会书中隐含的深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这也是波浪渐进的一种方式,先有了对关键主旨的理解,再慢慢消化其他。
好书在不同阶段读,体会也不同。一部《红楼梦》,少年时读,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在悱恻里”。老年时读,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4. 求医问药法
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以下3个问题。
A.“是什么”(What?)。
B.“怎样办”(How?)。
C.“为什么”(Why?)。
张五常说第一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 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是包括多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
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给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那个问题越准确越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
5.精华提炼法
精读不仅要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书中的精华。读一本书,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古代读书人每阅读一本书,都会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提炼方法。
6.多维研读法
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越是好书越经得起多个维度的研读。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7.举一反三法
读一本好书,学到一个道理,要对着实践去印证这个道理,然后悟出更多的道理,这才叫把一本书读通。
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解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的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理解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人成了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2023-8 整
《 秋叶特训营· 阅读七堂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