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物竞天择,我们终究还是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模样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迫坏,重视的记忆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熟悉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人都知道,东野圭吾擅长在文章的开头抛出一连串的线索,一步步地带领读者走入解不开谜团的死胡同,然后再衔接前面给出的线索,将事情真相娓娓道来。

他善于抛出线索营造真凶在别处的假象,当读者认为凶手就要浮出水面的时候,再将之前的推理推翻。给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人得有多绝望,才能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拥有怎样的怨恨,才会去杀人?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已经教学五年的女高教师。

因为素来不喜被人关注,即便做了老师,也是那种存在感极小,不会太引人注目的人。

主人公所在的学校接连发生了两起命案,死者都是老师。一个是在更衣室被杀害,一个则在体育节上被杀害,两者死因都是氰化物中毒。

而主人公也三五次的在死亡线上徘徊:在月台差点被推下;差点被楼上掉落的水瓶砸中;差点在洗浴室中触电而亡。

但是却又奇迹般的有好运气,大难不死,相反倒是主人公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仿佛皆是替主人公而死。

警察随即展开了调查。在陷入一系列的死胡同之后,由主人公将谜底揭开:凶手是上三年级的一名学生。

而杀人动机是死去的两个老师在巡夜的时候偷看女生宿舍,并且刚好看到这名女生在自慰。

这名女生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并且受不了每天遭受这两名教师的视线强暴,本想自杀一了百了,被同伴救下,从此走上了杀人复仇的道路。

意料之外,却又好像在情理之中。

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会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这个女生的做法太不理智了。

但拿这样的结论来衡量高中生好像有点有失偏颇。

不同的年纪,看待事物的方式与角度是不一样的。

想想那个年经的我们,很多事情看的比生死大多了,比如自尊,比如友情,比如爱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底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底线也会相应的随之调整。

你现在会觉得为了拿到这笔订单,受老板的白眼与顾客的嘲讽没什么关系,但是在那个血气方刚的年纪,谁要是敢对你说过分的话,你会不会想要拿起刀子与他拼命?

这位女生的隐私被这两位老师一览无遗,可想而知她每天会受着多么大的煎熬了。

善恶只在一瞬间而已,她只是在她的年纪做了她认为正义的事情。

青春年少,自尊应该是他们最看中的东西,却在不自觉间被人蹂躏。

换做是当时的我,应该也会想要一死了之吧。

与之相对的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早就准备好了一副面具,我们可以跟不喜欢的人自如的相处,我们可以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去见不喜欢的人。

我们习惯将喜怒哀乐隐藏在面具之下,慢慢的也就忘了曾经自己也曾热血过,也曾讨厌过像现在在的我们这样的人。

我们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所有的棱角,知道如何自保,知道如何圆滑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物竞天择,虽然我们没得选择,但也请你好好保护内心的纯真,将那个喜欢纯真,纯粹,真实的自己妥善珍藏。

下面是带给我感触的句子:

我们普通人在决定胜负的紧要关头需要精神支柱,但比赛时孤身一人,无从依靠,拿什么做支柱呢?只有拿事实,就是自己曾付出努力这个事实,相信自己平时舍弃娱乐时间拼命训练,一定会有好结果。

因为有期待,难免会感到凄凉。

以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谈谈工作的事。 工作上,当人们hk遇到突如其来不利事件时,一般会不会有如五雷轰顶,瞬间失重的感觉。比如开了个培训机...
    tballer阅读 202评论 0 0
  • 一季,多长? 是一树青葱到一树花开。 桑梓,多远? 是单纯的远近, 还是亲人心的距离。 那一树的梅子花, 是一路的...
    Light简浅阅读 664评论 8 5
  • 富兰克林认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寡言。言必益于人或益于己;避免无益的闲聊。...
    一1一1一1一1一阅读 1,460评论 0 1
  • 1 有一个小男孩,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叫上黑板写造句,结果他写的字被群嘲为“最丑的字”。 偏偏他是个不服输的性子,...
    西溪无人阅读 2,746评论 1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