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段话与文章主题无关,但就是想写这段文字。。。现在很多人遇到“鸡汤文”会嗤之以鼻,更有甚者将一篇文章随随便便就扣上“鸡汤文”的帽子,还摆出一副说教者的模样,嘴里念叨着:这就是一篇“鸡汤文”!其实他们可能都没看完文章,就开始高谈阔论了。
在我看来,鉴别一篇文章是不是“鸡汤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看完这篇文章后,除了有顿悟的感觉外,我们还能借鉴文章中的一些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种方法论不一定就要非常具体,可以仅仅是方向性的。而那些草率扣帽子的人往往只是因为自己懒于思考,不懂得把文章的方法论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罢了。况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某些人没用不代表对其他人也没用。就像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苦口婆心的告诫我们大学应该怎么过,但依然有的学生沉沦,有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
所以,在看到一篇文章时不要轻易就断言是“鸡汤文”,多看几眼没准就能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况且,偶尔读一读“鸡汤文”提下士气不好吗?非得摆出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这样活的有多累啊。
回归正题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面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这里提到独立思考或许有些空洞,换一种说法也许更加形象,就是我们要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说到批判性思维,就不得不提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这本书,书的主题揭示如何塑造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书看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所以我特意将我自认为在这本书中比较关键的知识点总结下来。读者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再去看这本书理解会比较深刻。
学会提出好问题
大多数人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会议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讨论的热火朝天。然而讨论来讨论去,讨论的话题一直无法向前推进,一直在原地转圈圈,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却毫无进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控场的,能够保证讨论有序且话题不断向前推进;另一种是能提出关键问题的,能够掌握话题的方向的。关键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能让所有听到问题的人得到更多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关键问题就是好问题,后续会讲到如何提出这些好问题。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要成为会批判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论题一般都很容易找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其实结论也挺好找,不过有时文章太长比较难找一些。这里提供一些寻找结论的线索。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一个回应,知道论题是什么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等都是一些指示词。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如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和证据等。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作者常在有些论题上持有一种可以预见的立场,资料来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就会变成特别有价值的线索。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因为结论常常都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问“所以呢”来得出结论本身。
理由是什么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这里提一句,使用理由来支撑某个结论的过程就是论证(或者说是推理)。
找出理由的步骤如下:首先浏览一下文章,找出结论并做标记。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再找出理由。利用指示词来获得帮助。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用自己的话复述有助于阐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用书中的一个例子来热热身。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论题:公共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
结论:是的,确实如此。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都不能遵守卫生法。
1. 60%公共游泳池的水不能维持正常的含氯水平。
2. 很多人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生病了。我们是在寻找结论的支撑系统,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作者宣称公共游泳池存在健康隐患?
这一描述性的结论有两个理由来证明:一个调查结论和一个很多人使用游泳池之后开始生病的断言。引出支撑理由的提示词是“研究表明”。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只有找到这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我们才能更好理解其论述的内容。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
“我们绝对有必要对晒皮肤施加一点限制。晒皮肤构成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会带来很多严重后果。研究表明,那些晒皮肤的人罹患皮肤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暴晒的结果。”
这段话里面有很多词语意思不明确。
“晒皮肤” 是户外晒皮肤还是人工晒皮肤?
“健康威胁” 具体指什么,是疼痛还是皮肤病?
“严重后果”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没具体说明?
“研究表明” 研究是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
“一点限制” 限制具体指什么?是禁用人工晒肤器还是限制晒肤时长?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列举出的种种理由,因而也影响到他的结论。实际上,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
下面这个例子展示了在一个规定性论证中价值观假设所起的作用。
“我们不应该让娱乐性药物合法化,这些药物引发了太多的街头暴力和其他犯罪行为。”
这里的理由只有在假设大家都认为公共安全比个人责任更重要的情况下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价值观假设对于这样的论证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幕后遥控指导着推理论证的过程。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下面关于一辆汽车的论证取决于隐含的描述性假设。
“这辆车一定会将你送往目的地,不论目的地在哪里。我在各种情况下都驾驶过这种型号的汽车。”
一个理由是否能证实结论,或者说是否与结论有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假设一:年复一年,某个型号的汽车质量始终如一。
假设二:将要用新车进行的试驾是由推荐这辆车的人亲自操作,与他之前的试驾完全一样。
一旦你找出连接假设,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结论根据什么可以从那个理由推导出来?”下一步自然是要问:“根据什么可以接受这个假设?”如果没有,那么对你而言这个理由就不能证实其结论。如果有,那么这一理由就为其结论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撑。
因此,当你找出连接假设并且你有可靠的理由来相信这些假设时,你就可以说这一推理完全正确。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
1.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可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需要警惕这些词汇: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最近一个新闻标题:40%的大学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但它们也可能有欺骗性。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最常见的一个用处就是用大量的数字给别人加深印象或让人肃然起敬。在对这样的数据做出反应之前,我们先要问一声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艾滋病预防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2009年,有54000人饱受艾滋病的折磨。”
这个例子展示了我们社会当中常见的一个事实,通过聚焦全国范围内受疾病折磨的总人数来企图引起公众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尽管这显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将54000除以美国的大概总人口数3亿,我们只得到一个大概2%的数值。
最后
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场合无处不在。在领导讲话的时候,我们能够分辨出哪些话需要认真听哪些话可以有选择地听。在追逐社会热点的时候,我们能够分辨哪些热点只是炒作哪些是事实真相。做到以上这些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帮助。
最后,愿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有用的事情上,比如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