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机会层出不穷。创新,变成了各行各业的战略必需。但提到创新,很多人又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到底创新的想法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颠覆前人的创新者?今天的碎碎念为你讲透“创新”这个话题。
一、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解析书籍《被误读的创新》
首先明确一点:创新不是灵光一闪,也不是天才的专利。创新的前提,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工作。只有对行业足够了解,具备极高的敏锐度,才能抓住需求,实现创新。
这里必须辟个谣: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是一个误导了很多人的创新谣言。伽利略早就指出了其中的谬误,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励志故事,认为创新是“想”出来的。
很多人把乔布斯奉为天才,但他是怎么创造iPhone的呢?给你举个例子:此前人们用触屏笔操控手机,但这很不方便,因为触屏笔容易丢。对用户的需求非常敏感的乔布斯就想,能不能用手指替代触屏笔呢?有了这个创新的想法,再从技术上去寻求实现,最终iPhone一炮而红。
创新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深入了解创新的内在逻辑,这本书能帮到你。
二、创新第一步是什么?
解析书籍《创新者的解答》
实现创新的第一步,是选对创新的方向,找到“最合适的产品”。很多人认为:最合适的产品,就是最高端的。这其实是个错误。小米从未生产任何一个新产品,它只是把我们熟悉的产品进行了“小米化”处理——用更便宜的价格、更好的设计,交付给用户。这,就是创新。
想要创造出最合适的产品,要最大可能地满足用户的两个需求:真正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用户“真正的需求”,是购买产品和服务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用户买电钻,他的需求不是买电钻这个产品,而是在墙上打个洞。“未来的需求”,是指现在的产品仍有缺陷,用户期待更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从地铁站出来的乘客,原来会通过“打黑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三、小企业如何利用创新打开市场?
解析书籍《颠覆式创新》
现实环境中,很多小公司更趋向于“模仿”:大公司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只要我比你勤奋,我就能赢。但一个后来者,要做得比领先者更好,其实非常难。相反,“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才是这个时代,小公司和大公司竞争的指导原则。
所有的战略教授最爱引用的一个数据,来自于硬盘行业:2/3的小公司会选择和大公司正面作战,但成功率只有6%;而1/3选择进入新兴市场的小公司,成功率是37%,是前者的6倍。
小公司突围的关键,在于绕开主流性能,在竞争力弱的边缘市场寻求机会。在对手的优势领域,我弱一点没关系;但我要在新领域做出改善。如果条件适宜,在新兴性能上取得突破,甚至可能会颠覆整个行业。
英特尔曾经是芯片行业的绝对霸主,性能极强。想要拼性能来战胜英特尔,几乎不可能。一家名为ARM的芯片公司,就专注降低芯片能耗。在PC时代,芯片能耗不重要;但进入手机时代后,低能耗的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上价格低廉,ARM很快就占领了移动芯片领域,展开逆袭。
四、如何避免跌入“创新者窘境”?
解析书籍《创新者的窘境》
通常我们将商业失败,归结为公司管理混乱、产品不好……但其实,好企业的处境也很危险,而且企业越好,越容易失败。
企业价值网络的固化,是导致好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用户和市场的反馈,会把企业锁死在某个竞争优势上,很难发现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新出现的小市场,由于利润小,很难养活大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愿冒险跳出原有价值网络。
企业如何才能避免跌入“创新者窘境”呢?常见的方法有两个:1.并购、投资新的子公司;2.拆分内部团队,孵化出新公司。这些不依靠现有价值网络的子公司,相当于为公司留下了一颗种子。一旦它们长大了,就能作为企业未来的逃生舱。
创新者还要警惕出现“五个不能”:看不见用户、看不起需求、看不懂模式、学不会组织、跟不上市场。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解读,建议你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