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从《致青春》开始,国内对青春片的探索,就没停过。
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经典为零,烂片倒是一部接着一部。
这些跟风讲青春的电影,大多都有自己的“情怀”。
或是由畅销小说改编。
或是关于某首歌的时代记忆。
时间久了,情怀全被电影质量拖垮了。
心疼青春片30秒......
这种台词,我也是深感无力
其实,青春片并不是个新题材。
往前数二十年,国内早就有青春片出现了。
青春片究竟应该怎么拍?
1994年的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了观众答案。
很巧,这部电影也是由小说改编的,原著为王朔的《动物凶猛》。
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7。
比霉霉最喜欢的青春片《早餐俱乐部》评分还高。
《时代》周刊评价: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
直到22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是神作。
简单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是部队大院男孩马小军的青春。
这个“马小军”,也就是姜文自己。
据说当时选角时,剧组的标准就是“长得像姜文”。
于是,就选到了夏雨。
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
十五六岁的马小军跟一帮大院兄弟整日沉溺于打架,闹事。
除开打架,马小军还有一个特别的嗜好: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
每打开一个锁,马小军的喜悦都溢于言表。
用姜文的画外音来说----
“这种感觉,只有二战中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战士才能体会的到”。
除了开别人家的锁,他还喜欢偷开自己家的抽屉。
开了爸爸的抽屉后,他开始玩“大气球”。
然后,影片进行到中段,弟弟就出生了。
因为他不小心把气球扎破了。
真正让马小军记忆深刻的,是马小军进入的另一户人家。
这段记忆,也是电影最大的谎言。
为什么是谎言,我们稍后讨论。
他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就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
他终日在这个女孩房间外的建筑上游荡,期待着能看看她。
通过马小军的不懈的等待,终于有一天,他躲在床底下,见到了这个女孩。
他爱上了她,知道了她叫米兰。
他为了在米兰面前逞英雄,爬上了高高地烟囱,一不留神,摔进了烟囱里。
出来的时候,成了个黑人。
但在米兰眼里,马小军只是个幼稚的小屁孩。
马小军带着米兰去认识自己的兄弟刘忆苦,说的话每一句都显示自己跟米兰关系不一般。
却没想到,米兰最后竟跟刘忆苦走到了一起。
马小军万分痛苦,开始对米兰恶语相向。
甚至还为了米兰跟兄弟大打出手。
演到马小军拿打碎了的啤酒瓶扎刘忆苦时,画外音里姜文笑了。
姜文一边笑一边说:千万别信这个,我从来就没这么勇敢过。
事实上,所有关于马小军和米兰的相遇、相知,全是马小军自己的胡思乱想。
关于青春期男生的YY,姜文可真是拍得深入骨髓。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马小军的意淫。
但这,才是tm的青春。
哪来那么多的恋爱上床车祸堕胎,大部分人的青春期,全都是在意淫中度过的。
就像马小军记忆里那张米兰的彩色照片。
实际上,那是黑白的。
只不过是青春期荷尔蒙作祟,给照片染上了色彩。
隔壁的妹子表示,看完之后根本分不清这部电影哪点是真的,哪点是马小军幻想的了。
经过我和她的讨论,得出了结论:
有关米兰的剧情里,马小军怂的情节全是真的,不怂的全是幻想的。
在电影里,除了主演,客串演员也十分出彩。
比如冯小刚客串的老师,过了多年也让人难忘。
还有原著作者王朔客串的“小坏蛋”。
尽管电影交代他的角色被几个十五六岁想取代他的孩子扎死了。
但王朔的经典镜头,也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北风呼呼的还得拍夏天的戏,王朔一到现场就后悔了。
更惨的是他被群众演员整整扔了一夜,不停地抛上天,又掉下来。
王朔在空中无数次地问自己:“何苦呢?这有意思么?就不能安心当个观众么?”
按他自己的话说,第二天清晨从老莫出来,他的明星梦彻底破碎了。
还有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
不少网友评论:这是姜文的巅峰,也是大陆电影的巅峰之作。
这部几乎被“封神”的电影,在第33届金马奖一举获得8项提名,夺得六座金马奖杯。
凭借这部电影,夏雨成了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
电影的赞誉,跟姜文的认真分不开。
片中米兰家里挂有一张照片,马小军一见就丢了魂。王朔的原著中把这张照片也描写得非常精彩。
在姜文看来,这张照片而且是那么美妙那么重要,但他怎么拍也拍不出那个味道,于是姜文足足用了4本胶片(约40分钟)来拍,等于一共拍了23040张照片,再从中精选出一张,耗片比高达23040:1。
那是在1994年,资金匮乏地不行的姜文,依然有这样的魄力去为电影的细节精打细磨。
男女主角选了换,换了选,直到最后开拍才将将定角,还找了个新人来挑大梁。
反观现在-----
不论是拍什么样的电影,粉丝经济和热度是制作方考虑的第一要素。
有没有小鲜肉?有没有经常上热搜的男神女神?有没有可以宣传的噱头?
这些问题都是制片方和导演考虑的首要因素。
于是,我们骂制片方、骂导演、骂演员。
但是,真的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吗?制片方迎合的究竟是观众,还是市场?
《阳光灿烂的日子》如果放到现在上映,票房会有多少?
哪怕是我们前面骂过的一些狗血青春片,也是部部票房过亿。
对这样的现实,有谁反思过?
事实上:
市场的畸形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中国电影和电视是被观众亲手毁掉的,而不是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