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这个概念,是由阿兰·库珀(Alan Cooper)在《About face》这本书里提出的。在书里,库珀并没有给出心理模型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心理模型:
很多看电影的人,事实上并不太懂电影的投影仪是如何工作的,或者电影投影仪与电视的工作原理有何区别。他们想象投影仪只是把会动的图片投射到了幕布上。这成为用户的“心理模型”,或者“概念模型”。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模型?这是我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的答案: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这是一个比较书面语的定义。通俗一点讲,心理模型就是大家对于事物普遍的认知。
举个栗子🌰 ,假设我们来到一个会议室,室内温度32度。我们想通过空调把温度升到24度。在调空调温度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温度调到22,甚至20度,因为人有一种“温度调的越低,空调会越努力工作”的认知。
这种认知,就是人的心理模型。而实际上,即使你把温度调得再低,空调也只是自顾自地工作(也是很傲娇呢),并不会为你加速一点点。
因为空调的制冷功能,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模型,不论你是设置的24度,还是20度,空调把温度下降8度达到24度所花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不错,很多机器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型,它是机器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原理,是专业人士的伟大范明,但我们的小白用户表示真心看不懂啊——他们其实只要会用就好了,也根本用不着懂啊,哟喂。
讲到这里,我们现在有两种模型了:心理模型(用户对事物的普遍认知)和运作模型(机器实现功能的原理)。阿兰·库珀(Alan Cooper)为了更好得说明设计师的价值,又发明了第三种模型:表现模型(Represented Models)。唐·诺曼(Donald Norman)直接称这种模型为“设计师模型”(Designer‘s Model)。
所谓表现模型,库珀解释说,是“设计师所选择的一种表现方式,用来向用户展现计算机程序有怎样的功能”。设计师使用的表现模型,越接近用户的心理模型,则越容易被用户接受,也就是所谓的“设计得越好”。
那么,设计师如何才能抓住用户的心理模型,然后在设计的时候做出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呢?
本文为小密圈“交互小殿堂”本周主题“场景思维”的节选内容。下面将介绍从场景如何发现设计机会点,以及拿到一个需求之后如何发掘场景。文章最后,设置了三个思考题,帮助理解今天的主题:
最后,请思考以下问题,请在小密圈发出你的答案,我会一一点评:
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心理模型?这将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心理模型。
以使用手机APP买电影票为例,列出流程,并列出流程总每个步骤里用户关心的信息。
回想一下,生活中你有哪些使用手机的习惯?列举两个你觉得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了解这些将帮助你设计出更好用的设计方案。
关于小密圈“交互小殿堂”
交互小殿堂设置了6个主题,帮助你系统学习交互:
- 场景思维(2周)
- 心理模型(1周)
- 流程设计(5周)
- 正确使用控件(15周)
- 测试方案(3周)
- 用研(3周)
以上这些专题,将每周固定发布在我的小密圈“交互小殿堂”。
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每周的专题,安排每周的计划如下:
- 周一在小密圈“交互小殿堂”独家发布一篇主文,介绍本周主题;
- 周二至周五解答圈友们关于本周主题的问题;
- 周六分享优秀交互设计案例,并带领大家解析设计亮点;
- 周日总结本周所学。
6个专题结束后,会为大家提供7个需求,供大家实战,锻炼之前学到的技能。
具体的安排如下:
第一周,给出需求说明和重点提示;
第一周剩下的几天以及第二周,大家根据需求进行交互方案设计;
第三周集中点评大家的方案,给出建议。
欢迎加入,和大家一起系统学习交互。
加入小密圈方法
方法一:可保存下面的二维码到相册,然后使用微信“扫一扫”→“从相册选取二维码”。注:长按识别二维码会出bug,导致无法支付(摊手)。
方法二:点击链接加入http://t.xiaomiquan.com/MBiq7qV
现在圈子刚刚建立,实行短暂优惠:
两人一起报名,享8折优惠;
三人一起报名,享7折优惠;
四人一起报名,享6折优惠;
五人及五人以上一起报名,享5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