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照例在婆婆家吃饭。
饭后闲聊,父亲说我的衣柜有点变形要换一个了,但是空间又不太够。大家七嘴八舌的给了一些建议,简单说来就是把我房间的东西重新各种排列组合了一下。我提醒他:空间不够是因为书太多了,那些孩提时代,青少年时代的书应该淘汰了。他说:留着吧,说不定哪天你就觉得有用了呢。
又是一模一样的答案啊,我心里想着。转过头和旁边的小舅说:老爸他呀,就是觉得什么留着都有用,那些东西三四年没看过了,再过三四年恐怕还是不会有人去看的。小舅笑了笑说:也是有道理的,有些东西留着还是有些纪念意义,上次看新闻有个老人久了十几年的报纸呢。你爸妈他们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他们觉得或许哪天就有用了呢。
或许哪天就有用了。好熟悉的想法。曾经,我也喜欢细细收藏每一样我觉得“哪天可能就有用”的物件,总认为这些东西在将来会有别的用处,至少也是留住了一份回忆。所以我搜集了很多零零碎碎的东西:去过的游乐园的地图,场馆的门票,用过的公交卡,一片写有一些文字的纸张······很多很多,似乎都希望留下来,觉得都是回忆,都很有价值。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那年十一月,在那段感情结束的时候,让我的想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
许多恋爱中的人都喜欢留一些对方的物件,作为日后的回忆或者当时念想。和他们一样,对于那时本来就有一些收集癖好的人来说,她的物件我自然也留下了不少。谈了将近四年的恋爱,收集的东西之多在分手后都令自己有些诧异:一张有她名字的卷子,一张她写过的字条,甚至还有一本她的书等等。电脑里有关她的就更加多了:她做过的一些PPT,空间说说的截图,一同游玩的相片,不胜枚举。最令自己哭笑不得的,是那时收藏东西有一个小小的个人爱好,就是制造一些惊喜。怎么制造呢?夹放在一些别人不会动,自己偶尔会用的的东西或地方里,比如一些旧本子,旧书,或者柜子底下。这会造成什么结果,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这些地方意味着自己可能也会忘记。所以,在分手之后的三年里,“惊喜”可谓陆续有来。稍微觉得回忆已经淡一些了,就会在不经意间看到那些东西,霎时回忆涌现。之后再次循环。
经历过多次以后,自己收藏的癖好算是戒得差不多了。我很认同在一篇文里看到的那句话:“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太过用心去纪念的。”
在的时候好好珍惜,不在的时候适当的回忆,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如今的自己,便是以这样的一种态度生活着。聚会也好,外出游玩也罢,当同伴兴致勃勃地记录下自己看见的景色时,我都是在一旁四处看看。不再忙于收集,不再忙于记录。当时的东西,便留在当时吧,不再带它到将来,以免触景伤情。
其实上面只是说的好听,直接一点形容便是:不再留恋,只是因为自己有一颗玻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