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陪爱人去菜市场买菜,都是她挑菜,谈价。我不精于计算,也不擅长精挑细选。如果遇到买卖处于僵持状态,我甚至还会帮着卖菜的人说话,免不了遭受爱人白眼。若是遇到卖菜的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时,我这种心理反应更为明显。我爱人在撕掉不太合乎她视觉标准的老叶子、破叶子的时候,说实话,我都心疼。
我为什么不喜欢与卖菜的老人谈价?一是性格,二是情结。性格上来讲,我不喜欢斤斤计较,不喜欢挑剔。恰好买菜这种行为,就需要具备先天性遗传或者后天性培养的前面两种条件。
从情结上讲,我一旦见到卖菜的是老年妇女时,我就油然而生出一种同情感。这种同情不是可怜(他们并不可怜,反而值得赞扬,如果全国人民都能发扬他们这种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国家现在就不需要精准扶贫了),而是置身于相同的处境。
我一见到这些卖菜的老年妇女,我就想到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就是靠卖菜把我从小学培养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毕业。(由于分工,父亲在地里劳作,母亲除了参与劳作,还要销售)因而当看到我爱人在精挑细选、为几角钱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无心赞赏爱人的精打细算,反而眼前浮现出我母亲在卖菜的时候,遭遇同样的场景,因而更能体会到母亲的付出与艰辛。
我还有清晰的记忆:大学毕业在石榴坪中学工作的日子,我与几个同事合伙做饭。我好吃,不好穿。因为好吃,也喜欢炒菜。要炒菜就要买菜。那时是五天赶一次集,赶集主要是买蔬菜。买什么菜,价格多少,至今没什么印象了。
我只记得一位卖菜的老人——一位七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同样因为同情,我每次都到她那儿买菜,除非没看到她,或者她的菜已经卖完。我到这位老人那里买菜,刚开始是问价格的,熟悉之后,我价格都不问。(现在回忆一下,其实没必要问价格,问斤两,因为这一类的老人纯朴到连欺骗的概念都不会有)在我的印象里,我从没出现过去叶子、精挑细选的情况,有时她没有几角钱零钱找我,我就说不用找了,老人不同意,硬是往我桶里塞几根类似于大蒜、分葱之类的蔬菜。
我也没有拒绝,因为我与老人的这种行为,已经不只是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了,执意拒绝,就会伤害老人的尊严与心意。由于交往很久(我在石榴坪工作三年),老人感觉我这人不错,多次在买卖完成之后,老人先是问我有没有谈对象,我说没有。后来她就要给我介绍女朋友。老人跟我说,这个女孩瓜瓜的(非常漂亮)。我开始是笑而不语,问多了,我就实话实跟她讲,我不打算在石榴坪成家。后面老人也就不再给我讲介绍女朋友的事。我离开石榴坪已多年,不知老人是否健在,也许已经不在了。
我除了不喜欢与卖菜的老人谈价之外,当我遇到挑粪的老人从我面前经过时,我也不会用手捂住鼻子,露出鄙视、厌恶的脸色。因为我感觉:漠视她们的艰辛,就是忘记我母亲!鄙视、厌恶挑粪的老人,就是鄙视、厌恶我的父亲!不论我学业、工作怎么样,我始终不能忘记:我是靠父母卖菜、挑粪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是勤劳、朴实、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