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忧无虑的象征。而现在的孩子,不仅要在学校学好课本知识,在课外还要被占取自己应得的休息时间去参加各种实践或补习,其实他们的生活看上去并没有我们大人这么潇洒自在。
还记得,在我家补过几次课的4年级小孩。刚开始,学的还挺认真,思维也挺活跃,学习能力也不差,但她的体力脑力终究还是有限的,过分地不间断让她补习,只会给她带来厌倦大于乐趣的恶性循环。于是,我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带给予奖励的学习性质为主,比如:倘若在30分钟内完成作业,就给予B级奖励;正确率高到一定值,就给予A级奖励等等。每个时间段安排相应级别的奖励,每个周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又可以给予什么奖励之类。这样的带激励性质的学习目标一旦确立,我想,对任何有各种需求而又不肯费力的小孩来说,绝对是一个好用的诱导法则。可事实上,还有很多,就是不肯学习,就是要去玩就是要走看似是叛逆之路的孩子,一开始,那只是想吓唬吓唬家长,用自残或离家出走的威胁手段去逃避困难,可是这些路走多了,不知情、不理解他们的家长就与不被理解、本身也缺乏理解力的孩子之间形成一堵厚厚的冰墙,那便是所谓的代沟。我猜想,日子久了,有些孩子会慢慢独立成长为祖国栋梁却坚持认为父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之间那堵冰墙,还是没有融化;而还有些孩子,一直叛逆,到后来,成为人人厌恶的对象,但他自己仍然觉得是因为从来就没被理解而从不去思考自己是否也应该尝试理解下他人,更何况,要他去理解一下挚爱他的父母。
写到这儿,我脑海里,便展开了一幅父母与孩子之间激烈辩论的画面,而这场关于孩子成才是否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或者孩子一时失足是否是父母的教育失败造成的等主题辩论赛,在我脑海中并没有给出来什么明确的结果,答案是不一定的,当然,排除偶然、极端的情况。
生命本身就是由爱、希望、责任等复杂的存在因素所赋予,以平淡、空白、消逝等挥之湮灭的不存在所结束。而生命中间那段存在的光景,倘若以18岁成年为准,那么18岁以前的小孩生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而且希望重返的日子。为什么很多电影,故事,都会去追忆18岁之前的日子,让我们观赏的时候,难免为之流下感动、触景生情的泪水?那是因为我们曾经也有过雷同的苦难或愉快但是已经消逝的经历。为什么作为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多理解下他们,让他们有个快乐难忘的童年?施压确实是一种使其快速成长的方式,但是是不是揠苗助长了?是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他们身上了?为什么作为孩子,当成长到为人父母的时候,才想起当时,是自己的不愿成长才让如今的父母衰老不堪?
如今,快满27岁的我,成长了这么多年,即将为人母亲,虽然仍没有赚到自己理想的工薪,但是终究发现了造成自己过得不理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理解力与表达力上仍有所欠缺。广而言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沟通上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做父母的就要引起重视并及时想法子纠正了,毕竟孩子生下来是张白纸,我认为,其成长是否少走一些弯路确实有一部分责任是有学识的父母应该承担的。可我这篇小文的题目是《愿我们活得还像个孩子》,在多少是追忆过去自由自在的日子的基础上,大多数是希望我们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成年的大人朋友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甚至以身作则去教育他们有个正确成熟的理解力,思维清晰的表达力,更是愿我们放下大人的架子,去与我们所爱的人,与我们周围的人,开心无邪的生活在一起,毕竟,我们生命的逝去是带不走任何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