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总是令人那么沉醉、美好,字里行间的言语传递,将杂糅的心境拼成完整的图案,走出一段段文字拼图的旅程。
为什么人们会书写自己的故事呢?这会不会代表一些想要表露的动机?
学习心理学以来,我也在持续以写作的方式,描绘着内心深处的烦恼与顿悟。其中,通过专业的知识架构,给予我许多缓解焦虑的方法,柳暗花明。
最近,我恰好研究了这项课题,能够略知一二。书写,带来的心理疗愈力量,说是大放光彩,也毫不逊色。
较强的焦虑情绪,总是让我们充满压力感。隐藏焦虑,就像一场场百爪挠心的噩梦,无从诉说,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也像其他的压力源,积攒着过量的负性情绪,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一篇篇文章的点睛,搭建起重筑心灵的舞台。书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表露,了解自己更确切的想法、感受与行为。
阳光很好,撒于每个角落,照亮着少年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如今,骄阳似火的夏季,我总能想起,曾经的焦虑心情,被近几个月的表达性书写冲刷。
我用多种文笔形式,描写过自己学业中的心路历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段义工旅行体验。
一开始,我围绕自己学业中的焦躁情绪,抒发低沉之情。当我写到自己放假,前往黔西南州做义工,在图书馆遇见一位“乐天派”的大姐时,就有了心理疗愈之感。我与她的闲侃,洗净了我的压力,让我拥有别具一格的体悟,促使我从最初的压抑不安,到后续的松弛有度。
心理学表明,书写焦虑经过,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价值。当我们提笔记录,可心生出更丰富的情感色彩。有时,这感觉像是旁观者视角,有另一个人在描述自己的想法,得出自己先前没有的感触。体验这样的力量,仿佛将一壶沸腾水的盖子移开,用来减缓水的沸腾。
每当我们书写焦虑情绪,开篇都是非常痛苦的,这等同于强化自己对事情的焦虑印象。但,每当文章落笔合成,我们总能得出新的启示,“温故而知新”,体会那酣畅淋漓的快感。
写作后,我们寄希望于有读者理解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期盼着对方的回应与启迪,这比面对面与人交谈更为清晰。
共情能力,深入人心,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大多数的聆听者,都不会给予评判性回应。写作倾诉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他人鼓舞的力量,彼此传递情绪价值,推进我们更积极的生活。
书写,是生活的调味品,可以拉开我们与焦虑事件的心理距离,改善我们对生活的看法。日久月深,如影随形,昔日里的焦虑,夹带着书写的疗愈力量,在纸笔碰撞间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