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臣论上》直译及诗评

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

以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来纠正君王并且能做到对于国家没有妨害,才可称谓官职尊贵的臣子。

  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夫小人者,必先得于其君而自固于天下,是故法不可击。击之而不胜身死,其祸止于一身。击之而胜,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是以《春秋》之法,不待君命而诛其侧之恶人,谓之叛。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

天下不幸就会没有英明的君王,使小人执掌他的权力,当遇到这种时候,天下的忠臣义士没有人不想振臂而挥去打击他。作为小人的,必定是首先得到他的君王信任才能稳固地称霸于天下,所以一切法律制度不可以打到他。打击他不能胜利自己会身死,这样的祸害只停止在一个人身上。打击他如果能够胜利了,君臣之间就不会相互信任和平安,天下也将会灭亡。如果按照《春秋》记载的办法,就是不等待君王的命令而诛杀他身边的坏人,这样做被称谓反叛。晋国的赵鞅进入晋阳就是属于叛国。

  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夫既已侵君之权,而能北面就人臣之位,使君不吾疑者,天下未尝有也。国之有小人,犹人之有瘿。人之瘿,必生于颈而附于咽,是以不可去。有贱丈夫者,不胜其忿而决去之,夫是以去疾而得死。汉之亡,唐之灭,由此之故也。自桓、灵之后,至于献帝,天下之权,归于内竖,贤人君子,进不容于朝,退不容于野,天下之怒,可谓极矣。当此之时,议者以为天下之患独在宦官,宦官去则天下无事,然窦武、何进之徒击之不胜,止于身死,袁绍击之而胜,汉遂以亡。唐之衰也,其迹亦大类此。自辅国、元振之后,天子之废立,听于宦官。当此之时,士大夫之论,亦惟宦官之为去也。然而李训、郑注、元载之徒,击之不胜,止于身死,至于崔昌遐击之而胜,唐亦以亡。

世上的君子,要有治理国家的理想和志气,想要在国家衰败的时候去扶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去救治,必须要先谋划好后果,然后才去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功劳,最后成功不成功就是天命了,所以能够做到有个好的结果并且还能天下平安。对于今天的小人,君王没有诛杀而我去诛杀他,属于侵犯了君王的权力,不能以为这就是功劳。已经侵犯了君王的权力,还能面向北接受臣子的位置,还能让君王对我不生疑心的,这是天下从来没有过的。国家里存在小人,就如人生了瘤子,人的这种瘤子,必然是生长在颈部依附在咽喉,所以不可以摘除。有个贪鄙的男子,忍受不了气愤而决断地去除了它,结果是病没了人却死了。汉朝的灭亡,唐朝的灭亡,都是这个缘故啊。自从汉桓帝、汉灵帝之后,到了汉献帝,天下的权力,归属于宦官,世上的贤良君子,想要上进的朝堂上容不下,要求退出朝堂的地方容不下,天下人的怒气,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这个时候,天下有议论的人认为天下的灾患仅仅就在宦官身上,把宦官铲除了天下就太平无事了,然而窦武、何进这些人打击宦官却没有胜利,最后是自己身亡,袁绍打击宦官取得了胜利,汉朝随后也就灭亡了。唐朝的衰败,轨迹也是大致相同,自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之后,天子的废立,都听从于宦官。在这个时候,士大夫的言论观点,也仅仅是如何铲除宦官。 然而李训、郑注、元载这些人,打击宦官没有取得胜利,最后身亡,到了崔昌遐打击宦官取得的胜利,唐朝也就灭亡了。

  方其未去也,是累然者瘿而已矣。及其既去,则溃裂四出,而继之以死。何者?此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且为人臣而不顾其君,捐其身于一决,以快天下之望,亦已危矣。故其成则为袁、为崔,败则为何、窦,为训、注。然则忠臣义士,亦奚取于此哉?夫窦武、何进之亡,天下悲之,以为不幸。然亦幸而不成,使其成也,二子者将何以居之?故曰: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

当他们未被除掉的时候,能够带来拖累的只是一个瘤子而已。等把它除掉,就会溃败伤口都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死亡。这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侵犯了君王的权力,并且没有什么功劳。而且做人家臣子而不顾自己的君王,用自己的身体付出于一场决斗,就是为了实现天下人的愿望,这已经是很危险了。所以说他如果成功了就成为袁绍、崔昌遐这类人,如果失败就成为了何进、窦武这类人,也就成为了历史教训和注解。然而作为忠臣义士,怎么也会仿照这些人呢?窦武、何进的死亡,天下人都感到悲伤,认为这是步行的事件。然而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成功,如果使他们成功了,这二人又将以占据什么位置呢?所以说:以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来纠正君王并且能做到对于国家没有妨害,才可称谓官职尊贵的臣子。

读后诗曰:

莫越王庭诛小人,成能灭国败亡身。

正君以义相无害,计后居功谓大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