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庭手足无措,无法,只得再次请出“裱糊匠”“媾和家”―李鸿章同志出山,前往日本求和。
媾和期间,老李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靠着吃了刺客枪子的残躯,签订了事后遭到皇帝斥责(当了背锅的)、清议汹汹(成了政敌靶子)、后世怒骂(有“主战必爱国、主和必卖国”病)的屈辱条约――《马关条约》。条约签订过程之艰难、跌宕、扼腕,这里不展开。
要说的重点是,对马关议和,后世史家众说纷纭。但觉得费正清、刘广京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评价最为中肯:“中日战争从头至尾是一场十足的灾难。中国最有效的讨价还价筹码,不是它剩下的陆海空力量,而是一个日本狂热分子对李鸿章的伤害而使日本人感到的内疚。”
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