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罗振宇说的一段话,很有感触。
他说,现在短视频流行的趋势,未来的人,输入信息主要靠视频,表达自己也主要靠视频。
这文字能力在未来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过去100多年,教育家政治家们好不容易让大众学会了认字、阅读和写作,这份努力未来是不是也就没价值了?
但他不这样看。我也不这么认为。
虽然互联网确实放大了洼地的价值,但是,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要有高地的。
文字,作为过去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它的价值不仅在,而且会因为掌握的人变得少了,价值还会越来越高。
他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白话文成为主流,这是好事,但那些熟练掌握文言文的人,能够阅读古典文献的人,你说他们的竞争力是降低了呢?还是提高了呢?
当然是提高了。
我觉得,只从仓稽发明了文字,无论哪个时代,文字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就已经坐上了头把交椅,无论哪种承载方式,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文字表达,其他都是辅助,别说小视频,就连经典的影视作品,都得先有文字故事剧本,底层的脚本还是文字。
无法想象没有文字的世界,将会怎样?!
我还是每天都要写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写作,写的好了,可以当做一种职业,可以体现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可以留名千秋,也可以换钱养家,甚至一夜暴富。
比如莫言先生,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那时候,没有人多人少认识他,1985年因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才一举成名,但引起文坛轰动的,是他的《红高粱》,他基本上二、三年就出版一部长篇小说。
2011年,他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这一国际奖项的中国当代小作家。
他的祖父是管嵩峰,是一位木匠,父亲管贻范,曾担任过大队会计,说明他没有文字遗传的基因条件;
他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没上几年学就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干的活是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说明他也没有后天优越的条件;
他完全是凭借后天的爱好和勤奋,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风助力,他的一生因文字成名,因文字辉煌,也因文字成为了富人。
写的一般的,可以当成一种工作,可能出不了名,但基本能养活自己,就像是有些人当了一名会计,你当了一个秘书或是写手,别人当了木匠,你不过是当了“裁缝”,无所谓贵贱高低。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多不胜数。尤其现在互联网江湖,自媒体泛滥,给一些有意从事写作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变现的机会,只要你足够努力,把写作当成一份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现实的。
写的二般的,就当做一种爱好,写写心情日记,生活流水,家长里短,儿子情长,没有什么名言警句,也没有什么高深立意,无所谓遣词造句,也无所谓谋篇布局。
就比如像我这类人,没什么雄心大志,只是把自己的文字,带着自己的体温,安放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圣地,以供回望时祭拜。在这个被套路网络的世界,就不想在个性的文字里再现套路的痕迹,给自己一块净地,给他人一些真诚。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