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NPD

继PUA(Pick-Up Artist)的相关信息被广泛传播之后,又一种容易给身边人带来情感伤害的人格障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便是NPD,即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NPD的概念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种表现为自大自负、极度渴望成为众人焦点且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特征包括“行为不稳定,内心脆弱,对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有着强烈渴望,时而目中无人,时而自高自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幻想获得无限成功、永葆青春美貌、拥有理想爱情,坚信自身独一无二、超凡脱俗,善于利用他人,嫉妒心理严重,频繁撒谎,态度傲慢无礼,缺乏洞察力,仅追求建立表面化的“亲密”关系。缺乏同理心意味着无法真切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感,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共情,而这恰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关键要素。

人格:在心理学研究范畴内,指的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反应模式。由于每个人的反应模式各异,这种独特性使得身边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我们的行为反应,进而成为构建稳定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自恋并非全然是病态的。健康的自恋尽管与自信存在差别,但也较为常见。当一个人坚守自身立场,同时又能意识到自身行为和做法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时,这便是健康的自我彰显,有时也被称为健康的自恋。


NPD的危害

自恋者往往极具吸引力,这里的“他”并非仅指男性。他堪称情感高手,魅力非凡,自信满满且富有才情,朝气蓬勃,能言善辩,品味高雅,因而极易吸引他人。这些特质的根源在于自恋者内心深处对自身完美形象的期待与认定,而普通的自信一旦与对自我的强烈信念相结合,便会散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由于内心笃定自己完美且尊贵,他们在外表形象上也格外用心,力求以最佳形象示人。因此,在初次交往时,自恋者宛如社交场上的明星,令人敬仰、向往,甚至能引发他人的崇拜之情。

爱情常常始于这种吸引。自恋者沉醉于他人的爱慕,而爱慕者则渴望靠近自恋者。自恋者头脑聪慧,擅长编造故事以博取情感加分,并且愿意且有能力通过关爱之举与制造惊喜来维系他人的好感。然而,自恋者本质上并不重视身边的人,甚至无法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自恋者眼中,身边的人与自己并非平等地位。如此一来,自恋者对感情的投入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很快便会失去耐心。而遭受冷落的爱人则会凭借曾经的美好回忆来证明爱情的存在,进而通过加倍付出来试图挽救这段感情,却不知这反而加速了自身被控制的进程。自恋者忽冷忽热的态度犹如一双强有力的手,反复折磨着他们的情感伴侣,使其在甜蜜、自我怀疑、道歉、羞愧、受伤、焦虑、患得患失的情绪漩涡中逐渐迷失自我,痛苦不堪,直至精神耗尽。而这之后,自恋者并不会心生怜爱,而是只会漠视。

自恋者的影响力犹如一个强大的漩涡,与他们保持亲密关系的人极难从中挣脱。许多自恋者的伴侣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妄图拯救爱人。因为在大众认知中,拯救爱人意味着维系感情,同时也代表着崇高的道德价值,而自恋者偶尔展现出的情感脆弱恰好与这种拯救的想法相契合。然而,就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而言,尚无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变和拯救自恋者。可以说,自恋者几乎是难以改变的。


自恋的形成原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早期生活环境以及主流文化。早期生活环境主要涉及与父母的关系。海因茨・科胡特和奥托・克恩伯格是研究自恋型人格的两位主要理论家,尽管两人都认同自恋源于亲子关系,但观点略有差异。

科胡特专注于一种称之为“镜映”的体验,也就是孩子在现实中始终需要获得父母认可的体验。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未尽应尽的责任(例如,孩子失去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抑或父母本身就很自恋,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同理心,或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分身乏术,如药物滥用或其他精神疾病),因此无法给孩子提供始终如一的镜映体验。出现以上情况时,孩子很难形成真实的自我意识,世界观也存有缺陷。孩子们天生就喜欢妄想,他们那些神奇的想法以及对超级英雄的崇拜之情,通过不断的镜映过程,塑造了他们现实中的自我意识。如果缺乏“镜映”这一过程,孩子们童年时期所形成的世界观将不成熟。6岁的孩子虽然不成熟但是可爱,但是如果46岁了还不成熟,就有问题了。此外,这种镜映体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安慰”机制,是孩子正确及独立管理情绪的基本能力。像孩子一样,自恋者坚持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停地在世界上寻找一面镜子,因此他们仍然需要依赖世界的认可和赞同来增强自尊。此外,自恋者完全不懂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他们变化无常,易躁易怒,时常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们行为恶劣,善于寻求外部方式来麻痹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方式有吸食毒品、酗酒和乱性)。

克恩伯格的观点与科胡特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实质相似。他认为,孩子的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即父母自恋),孩子们将在今后的一生中情绪冲动,最终他们的外在世界看似丰富充实但内心世界却空虚落寞。他们还会将精力过度地放在父母所看重的方面或技能上(例如外貌仪态、学业成绩、运动能力、拉小提琴)。由于他们从未学过情绪调控这样的技能,因此他们精于包裹自己,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世界,自然而然就会在自身的才华中膨胀,变得自负自大起来。他们一旦体验到了软弱感或脆弱感,就会斩断自己脆弱的那部分(这一过程称为分裂)。因此,他们的余生都游离在自负自大与空虚落寞之间。

精神病专家亚历山大·洛温在一本关于自恋的书中提到,自恋的形成常常与童年时感受的羞愧感和屈辱感相关连——这些感受往往来自于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通过权力控制孩子的一个典型行为就是但凡出错,必严厉斥责。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嘲笑的孩子,或者那些来自感情淡漠的家庭(“别哭了,有那么糟糕吗”)的孩子,他们学到的是人际关系中权力最有效、感情最无用(换句话说,他们学会了权力胜于感情的道理)。最终,这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利用权力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恋的形成。男性追求发达的肌肉,女性追求幼态瘦美,学生追求名校光环和众多奖杯,各种智力测试的高分,微信运动的大量点赞,以及过度浮夸的“品牌文化”……一切原本具有实际价值的事物都逐渐演变为单纯的炫耀资本。人们不再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是相互攀比、划分等级,形成了俯视与仰视的不良心态。自恋、炫耀已然成为现代人“寻求存在感”的方式。

结语

自恋者难以被改变,也无法被拯救。自恋者的伴侣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那并非真正的爱情。不要对自恋者抱有情感上的期待,因为对于自恋者而言,伤害性的话语和行为与“我爱你”一样可以随意说出;不要与他们分享自己认为好或坏的经历,让情感逐渐淡化。务必树立自信,在自恋者眼中,或许无人能与之媲美,但每个人都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只有实现情感独立,不再依赖自恋者,才有可能摆脱这段关系。

在情感交往中,双方的互动模式往往会持续循环,相互关爱会延续,而家暴与忍受也可能持续存在。在健康的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懂得相互倾听,富有同理心,这样的相处模式能够长久且健康,有助于促进双方感情的良性发展。

愿每个人都能关爱自己,并且找到能够与自己共情相爱的伴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