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有句话说人之所以区分于动物,在于会使用工具。是的,从使用火开始,我们人类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步,这个发现和使用的意义不亚于任何一种科技的创造。我们现在非常依赖的手机,也是一种工具。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通信历史,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和砖头一样笨重的大哥大刚刚出来,我们感觉新鲜神奇,没事都要拨两通电话喂喂两句过过瘾。后来有了QQ、BP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手机、更为强大的微信、淘宝、支付宝等,我们和这个世界的链接越来越便捷简单。是的,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热于逐新,追求热点,却也远离真正的生活,变得愈渐焦虑、空虚、无聊,就像沸水冒腾起的水泡一样,看似圆润饱满,却转瞬即逝。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泡电视剧,恨不得故事里人物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喜怒哀乐,鲜活淋漓,而一旦结束就会陷入深深的空虚迷茫中,仿佛做了梦幻一场。究其根本,正是因为你的人生太无聊不够丰富才会依赖于别人的故事。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和意义,才会被其它看似丰富的东西例如电视例如手机微信而淹没。
信息大爆炸,这种描述一点不为过,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浪潮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就很容易被浪潮淹没和冲晕头脑。久而久之,就会在这浪里缺氧、窒息、心智残疾,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就像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是为了听书而听书。我们要从知识的海洋到达智慧的彼岸,不仅仅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更是知识的践行者。只有在工作中、生活中去思考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我们才会形成自己的生活的核心和价值。
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会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处理一些琐事,例如回复微信,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和家务,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能等;而会用大块的时间去阅读或听一本书,同时做一些笔记,让大脑保持专注和活跃,进入一种专注性思维状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效输入和深度思考。另外,我感受到写作是非常好的进入深度工作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是一个输出和创造的过程,不够有专注力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
对于输入和输出,我的体会是,输入一定要大于输出的时间,没有一定厚度的积累,难以呈现有价值的输出,这就是厚积薄发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学习中,输出有利于对输入的反馈,所以一定频率的输出很有必要,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会自动趋利避害,驾轻就熟,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我们会本能地更愿意进行简单的浮浅的工作,就是因为会更轻松。但是大脑的神经元链接,也是遵循用进废退原则,你不去用它,不去进行思考,就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迟缓,就像我们不经深度思考地依赖手机和微信一样,很有可能就会患上“心智残疾”这种疾病而不自知。所以,在我们使用工具得心应手时,就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初心,而不是变得麻木被工具所控制。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