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会在平时和家里人搞好关系,好为以后打算。东周公和西周公显然不是聪明人。
这里说的东周和西周不是指时间上的东周和西周时期。而是指空间上的两个公国。在时间上整个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周代的首都在丰京镐京(今西安地区),后来发生烽火戏诸侯,申侯引犬戎攻破镐京等一系列事件,镐京残破不堪,不适合再做首都了。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把首都迁往今河南洛阳定都,史称“平王东迁”。自此进入东周时期。这一系列事件致使周王权开始衰弱,而周王室下面的各个诸侯国们开始越发不受控制,为所欲为起来。
东周时期又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个我们以后再讲。说回空间上的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从西周建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实行“封建制度”。即君主不管理整个国家的土地,而是把一个完整的国家划分成若干块,由不同的人去管理。这种获得管理一片土地权力的人我们叫他们诸侯。名义上周王是天子,所有诸侯都要定时向天子朝贡,听天子号令。但是所有诸侯又都有独立的政府体系、财政收入和军队等。还听不懂的朋友试着把这种体系代入到古惑仔系列电影里去就会比较好理解了。在王权强大时,诸侯们还会比较听话。可一旦王权衰弱,老大的位置就不稳了。不过周人也不是笨蛋,他们最初封的诸侯,除了少数功臣,大部分都是自家人。周人认为自家人共同拱卫王权稍微会保险一点。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香港没有黑社会了,因为所有人都变成了黑社会”。那如果这个黑社会里各个堂口的老大都和我一个姓,那我这个大佬的位置是不是坐得更稳些?
东周公和西周公就是周王下面的堂口老大,而且是硕果仅存的两个了。前面说过,周王权力已经十分弱小。这种弱小体现在手里掌握的土地面积大小,也就洛阳周边那一点点。这么小的地方还被分成了两个国家,由西周公和东周公管理。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做还做了俩。周王这个所谓的天子有时候连东周公和西周公也调不动,他的王权已经无限接近于零了。没办法,谁叫你把土地管理权都交出去了,谁还甩你?
偏偏东周和西周这俩货还成天掐架。那他们不是同姓同族吗,一家人怎么还总掐架呢?很简单,没人管的了,我就掐。没秩序,谁掐赢了算。权力总是使人异化的。事实证明,自家人之间的争斗,只会让外人乘虚而入,最后只好过了外人。
总体来说西周打不过东周,但是西周家里的古董要多些。而西周在东周的上游,东周的水源被西周控制着。一次双方又闹了起来,西周打不过东周,就请韩国做外援帮忙。东周虽然比西周厉害,但是在韩国面前就是坨翔。东周当然不愿意外人插手,于是就请人对韩王说,西周他们家有很多国宝重器,韩国按兵不动,既让我们东周记着韩国的好处,又可以此要挟西周,那西周的国宝重器就都是韩国的了。最后韩国有没有听东周的原文没说,不过从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估计能猜到,这次东周的计策得逞了,西周败了。
西周败了依然不服气,可是在战场上打是打不过的,于是在水源上又动起了脑筋。你东周不是打仗厉害吗,我在你上游,把你的水源截断,看你拿什么种水稻。东周说,嗨呀!你丫还真毒。这可怎么办?有个叫苏子的人请东周公放心,他有办法劝西周放水。
苏子跑去跟西周公说,你的办法看似很好,但是太过了。你截断东周的水流,他们可以改种麦子(麦子是旱作植物,不需要多少水),你要想收拾西周,不如放水,把他们种的麦子都涝死。那东周就只能去种水稻了,等他们把稻子种上去了,你再把他们的水源断了,那东周还不为西周马首是瞻吗?西周公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于是就把上游的水给放了。而苏子即给西周献了个制服东周的好主意,又解决了东周一时没水用的危机。苏子得到了两家给的谢礼。
可是苏子只是解了东周一时的危机,却让东周在未来陷入了更大的麻烦。本文取自《战国策·东周策》中的《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和《东周欲为稻》。三篇文章都没有说明西周和东周斗争的最终结果怎样。为什么不说呢?
自家人斗成这样,迟早要完,还又啥说的?
历史扫盲小常识——中国称呼皇帝的第二种方法
用谥(shì)号来给君主命名挺好的,要是懂谥法的话,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个皇帝生平怎么样了。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唐代就被大面积取代了。大家开始以皇帝的庙号来称呼他们。庙号就是皇族太庙里的名号。可以简单把皇族的太庙等同理解为平民家族中的祠堂。一般的名称有:太祖、太宗、高祖、高宗等等。
所以到了唐代我们怎么称呼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明、唐高宗李治等等。唐之前的隋朝我们怎么称呼皇帝的?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问题来了。为什么两个时间相邻如此近的朝代,称呼皇帝的方式迥然不同呢?
因为谥法变味了。唐以前给皇帝的谥号都比较公允能够评价一个皇帝的一生,有褒有贬。谥号一般也就一两个字,不会再多了。但是到了唐朝,到了李世民这里,谥号就变得浮夸了,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虚。后来完全沦为了给皇帝歌功颂德的名号,失去了原本褒贬的实际用途。请看:
唐高祖李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改过几次:最早叫文皇帝,后来加谥叫文武圣皇帝,后来又加谥叫文武大圣皇帝,最后定了,叫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都什么跟什么,还带这么玩儿的?谥号这么长怎么记!估计只有专门的礼官才会记住这么长的称呼。无论是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历史书上的记叙方面用谥号来称呼皇帝都很不方便。于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改为用庙号,就更方便了。你觉得唐太宗的谥号已经很长了吗?来,看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头晕吧?拗口吧?所以我们通常不这么叫他,我们一般叫他康熙皇帝。咦?为什么后来大家又不怎么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改用年号了呢?
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