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目中,“叛逆”是个什么性质的词汇?褒义、贬义,亦或是中性?
在我心目中,“叛逆”曾经是个贬义词,因为它意味着“反叛”,意味着不是“乖孩子”。在当时的我看来,乖孩子是一种政治正确。
其实,我也不是没有叛逆过,但我的叛逆,太小儿科太不值一提——幼儿时期,不惜以撒泼打滚的方式坚持自己想要一颗糖的意愿;青春期,则是在心里偷偷地否定父母的看法。
结果呢,在妈妈的“收拾”之下,我很快学会懂事,不再主动提起自己的想要;也在父亲的“这么大了还是非不分”的训斥中,开始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现在说起来,妥协似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那些表里分裂的纠结,以及因为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所理解而暗自流过的眼泪,都静静地,藏在记忆里。
我曾经展现过力量。但我的力量在父母的权威之下,不堪一击。
我是个“聪明”的孩子。自从意识到“跟父母做对没有好果子吃”,我便学会了顺从和投其所好,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称赞以及资源。
我隐藏起自己的欲望,却是为了得到更多。
谁说小孩子没有心计?为了更好的生存,小孩子一样“处心积虑”。
不同的是,有的孩子在表面的顺从之下仍然有着自己的坚持,只静待时机成熟速速逃离父母的掌控,以大方又坦然地做自己;而有的孩子,则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了父母的权威并决心服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将自己的人生交予了父母。
前者,表面乖巧,实则独立又有判断力;而后者,表面孝顺,实则不愿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因此,很多小时候让父母操碎了心的叛逆孩子,长大后过得很好;而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在本应担负起责任的年龄却可能还需要啃老,甚至因为仍然无法挣脱父母的权威和管束而导致家庭问题重重。
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现在的我认为,叛逆,其实是个褒义词。
因为,叛逆意味着一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坚持、对抗,这是力量的体现,更是成为独立自我的重要方式。
我曾经很认同一句话“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言下之意是,如果在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家长没有对其进行否定和打压,而是愿意耐心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那么,“叛逆”也就无从说起。
按照这个观点,那么“叛逆”其实就是个伪命题。
但其忽略了,叛逆不仅仅是针对父母。
叛逆有前提,那便是存在规则和权威。站在广义的角度看,只要人存在于这个社会,就势必要跟人发生各种关系,也要面对各种约定俗成或成文的规则和权威。规则和权威,其制定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点毋庸置疑。但,规则是否一定就是合理的?权威是否一定就是正确可信的?未必。比如,学校规定女生只能剪短发男生只能留寸头,这是为了让学生专心于学习以免因为在乎外形而分心。初衷是好的,但细想之下,一定合理吗?选择发型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权利,因为身体是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有学生不遵守规定,从社会意义上讲ta是违背了校方的规定,属于“叛逆”,但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实ta只不过是在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
所以,叛逆其实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对于规则和权威(甭管主体是谁)自己感知到的不合理之处,只要敢于抗争,其实就是叛逆。而这,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能力基础之上的,同时又会反过来促进独立判断能力和勇气的提升。
因此,要成长为“独立”的“更强大”的人,叛逆是必经的过程——即使应该叛逆的幼儿和青春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叛逆,只要人变得独立和更强大的意愿,那么“叛逆”都是其必须要补上的功课。
从这个角度看,青春期对父母的叛逆,其实是最容易也最现成的“自我”和“力量”的练习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春期叛逆得厉害的孩子,长大后更成功,也更加能体谅父母——因为他们通过青春期的练习,更早地生发出了自己的力量,也在实践中对反抗的边界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而这,让他们在成年后面对社会规则和权威时更有分寸感。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叛逆,请不要慌张更不要因为恐惧而立刻打压。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正在尝试展现自我的力量,ta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
理解,并不意味着全盘支持;理解,意味着要记得,我们在那个青涩又自信心爆棚的年龄,曾经经历过的对父母、对规则、对权威、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理解,意味着不批判,知道孩子们将要走的路,我们也曾经走过。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会放心很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必然也和我们一样,会懂得分寸和控制,而非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帮助孩子应对叛逆期(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在心理上存在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四对矛盾。因此,他们一方面很在意自己的外貌和能力,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另一方面,又常常有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如果亲子关系一直良好,孩子有健康的依恋关系模式,那么在这一特殊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和“反感”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面对父母的关怀,孩子逃避的意愿也会少一些;
2、父母要持续不断地自我成长。
理解,是父母应对孩子青春期的第一要务。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包括要认识叛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要正确面对儿童叛逆期这一客观事实;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以及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同时,父母在这个阶段面对孩子的反抗,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淡化其对自己的心理影响。父母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而非孩子身上,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
3、不要害怕孩子失败。
“对于青春期的男孩,妈妈就是毒药,要离得越远越好”这真是一句看起来很恐怖的大实话。其实,岂止是对于男孩,女孩子也一样讨厌妈妈的唠叨——尤其是在想要充分证明自己能行的青春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克制”对孩子的关怀——在孩子明确提出帮助时才施以援手,而非事事提前预计并尽可能代劳——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力量感的必要步骤。不要惧怕孩子失败,从失败中,孩子能感知到自己力量的有限,这对其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这一阶段亲子之间适当的距离,也会减轻孩子因为被刻意关注而产生的压力感。
总之,叛逆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理解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叛逆,即是理解孩子未来可能经历的叛逆。
请为自己和孩子拥有的力量和勇气,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