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的翻译: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他先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才想起忘了拿尺码。他已拿到了想买的鞋,却想起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拿尺码。又返回市集后,市集已经关闭,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试呢?”买鞋的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具有讽刺意味,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相信大家都学过这篇课文,为此人的死板,不会变通而耻笑。确实,他太僵硬教条,不实事求是,最后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没得到。
我很喜欢古文,最喜欢的是老子写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版本很多,看的我眼花缭乱,开始不知挑选哪个版本,选来选去,最终挑选熊春锦译释的最早出土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德道经》版本。
我曾每天朗读过《德道经》一遍,共朗读过一百天。
我曾有个梦想,自己把《德道经》解释一遍,然后把这本书出版。
但是,我看德篇的首段话就释义不了完整的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
我的古文特差,过去的古字和现在的字有很多意思都不一样,什么通假字,象形义、知乎者也、连词副词,代词,介词,助词等等,通通忘记了。以我现在的水平想把《道德经》释译出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无奈我就把它放弃了。
我意识到必须先从古汉语基础学习,恰好中国大学有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于是郑人买履就成为我学习的第1篇古文。古代的很多精典文学博大精深,浩瀚无边。不管是道家的,医学家的,儒家的等等很多书,我都是迫不及待想要学习的,苦于不知道古文的意思,一直读不下去。但愿重新学习古文后能读懂精典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衡·谢短篇》里说: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意思是治学者只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鉴,古为今用,才能明晓事理,学以致用.
盲瞽,指只知今不知古的庸人;陆沉,指只知古不知今的蠢材.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乐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
译文: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所以,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