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七、喜足(分四科) 未一、徵
【云何喜足?】
這個「喜足」怎麼講呢?分四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就是「標」。
未二、標
【謂於隨一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生正知足。】
說這個沙門,就是隨順因緣得到這樣的「衣服飲食臥具等事」,心裏就歡喜了。「生正知足」,就知足了,這個就好了,不再貪求。這是「標」。
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於衣服」。
未三、釋(分二科) 申一、舉於衣服
【於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麤或妙、更無希望,更無思慮;於所已得、不染不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
「於所未得所有衣服」,於所沒得到的所有的衣服,或者是麤劣地,或者是精妙地。「更無希望」,不再希望,不求再有。「更無思慮」,心裏也不再想這件事。「於所已得,不染不愛」,已經得到的,他也不染著,也不是一定是很愛著地,沒有這個事情。「如前廣說」,前面戒律儀裏面有說。「而受用之」。
這是說到衣服,下面「例飲食等」。
申二、例飲食等
【如於衣服,於其飲食臥具等事,當知亦爾。】
「如於衣服,於其飲食臥具等事」,當知也是這樣子,也像衣服這樣子。
未四、結
【是名喜足。】
是名叫做「喜足」。這是結束。
下面是第八科是「易養」。
午八、易養(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易養?】
怎麼叫做「易養」?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第二科解釋,分二科,「自得怡養」。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自得怡養
【謂能獨一自得怡養;不待於他、或諸僮僕、或餘人眾。】
「謂能獨一自得怡養」,說這個人,就他自己一個人,他就能夠很快樂地養活自己。「不待於他」,不須要依賴別人的侍奉,還要有待者,沒有這個事情。「或諸僮僕」,還要有僮僕照顧自己,沒這件事情。「或餘人眾」,或者還有其他的人來照顧自己,不須要這個事情;那麼這就叫做「自得怡養」。
第二科「不求長物」。
申二、不求長物
【又不追求餘長財寶,令他施者施主等類,謂為難養。】
「又不追求餘長財寶」,這個人他有易養的這樣的情形,另外他也不追求其他多餘的財富、財寶,這個「長」就是多餘的;這已經夠了就好了,不再求了。「令他施者施主等類,謂為難養」,你已經夠了還要求多,貪求的心很多,那就會使令「施者」和「施主等類」的人,感覺你這個人很難以養活,老是不知足;現在這個人沒有這件事,「不追求餘長物財寶,不令他施者施主等類謂為難養」。
未三、結
【是名易養。】
是名叫做易養。這是第八科「易養」。
下面第九科「易滿」,分三科,第一科「徵」。
午九、易滿(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易滿?】
怎麼叫做「易滿」呢?
未二、釋
【謂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麤弊,亦自支持。】
「謂得微少,便自支持」,他得到的生活所須的東西,得到的不多,但是這些就能支持他的生活了。「若得麤弊」的東西,也能自己「支持」。
未三、結
【是名易滿。】
「是名」叫做「易滿」,容易滿足。這是「易滿」。
下面第十科是「具杜多德」,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這舊的翻譯叫「頭陀」,新的翻譯叫「杜多」。
午十、具杜多德(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成就杜多功德?】
怎麼叫做「成就杜多」的功德呢?這是「徵」。
下面解釋,先「舉種類」,第一科列出來這個事。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舉種類(分四科) 酉一、列事
【謂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後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糞掃衣,住阿練若、常居樹下、常居迥露、常住塚間、常期端坐、處如常座。】
「謂常期乞食」,這個人有這樣的功德。「次第的乞食、但一座食」,這「常期乞食」一個、「次第乞食」一個、「但一座食」這是三個,還一個「先止後食」,這是四個。「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糞掃衣」,這個衣是三個。「住阿練若」處,這是寂靜處,「常居樹下、常居迥露、常住塚間、常期端坐、處如常座」,這個座、這個處所這是六個,前面那個加起來是七個,一共是十三個。
酉二、標數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種,或十三種。】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這個修行人也要靠衣食住,靠這個衣食,依賴這個衣食,或者說衣服。「若諸敷具」就是處所,這個坐臥的地方。就是食、衣、處所,分這麼三類,這就叫做「杜多的功德」。「或十二種、或十三種」,就前面那個食那個地方,把四種合成三種,那就是十二。若是分開一種就是十三種了。這是「標數」。
下面「辨相」,分十二科,第一科是「乞食」,先「標列」。
酉三、辨相(分十二科) 戌一、乞食(分三科) 亥一、標列
【於乞食中分為二種。一者、隨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
「於乞食中分為二種;一者隨得的乞食,二者是次第的乞食」,這麼兩種。
下邊就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隨得乞食」。
亥二、隨釋(分二科) 天一、隨得乞食
【隨得乞食者:謂隨往還家,隨獲隨得,而便受食。】
「隨得乞食者」,這個「隨得乞食」怎麼講呢?「謂隨往還家」,隨你常來往的那個居士家。「隨獲隨得,而便受食」,隨那個因緣得到了、就是「隨獲」,「隨得」就是滿意了、他給什麼我都滿意了,這樣意思。「而便受食」,得到這個就滿意了,也就是要「受食」、吃這個飲食。這個「隨得乞食」是這樣意思。
天二、次第乞食
【次第乞食者:謂入里巷、巡家而乞,隨得隨現、而便受食。不高舉手越趣餘家、願我當獲精妙飲食、乃至期願多有所得。】
這個「次第乞食」怎麼講呢?「謂入於」這個「里巷」,這個「里」就是這個地區,這個「巷」就是這個地區裡面那個一條街巷、一條街這樣子,那個巷。「巡家而食」,「巡」也就是向前走,也是順著次第向前走的意思。就是不會越貧乞富,把這貧窮的家越過去,到有錢的那地方去乞食;不是這樣子;也不越富乞貧,就是順著次第這樣乞食。「隨得隨現,而便受食」,隨所得到的現前的就是這麼多,「而便受食」。「不高舉手越趣餘家」,這「高舉手」,就是拒絕了的意思。「越趣餘家」,就是超越了這一家到另一家去了。「願我當獲精妙」的飲食,「乃至期願多有所得」;沒有這種事情,這叫做「次第乞食」。
(201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