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在想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交流”是“无奈的”,还能从“交流的无奈中”进行传播的历史思考。
读了这本书后,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先是介绍了“交流”存在的问题,“交流”的意义,“交流”的技巧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交流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他说到“交流需要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媒介,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想法,所以真正的交流是非常难的。”这本书并不是通过大篇理论来综述,而是通过追溯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传播”的文化,一点一点的进行蔓延型研究,序论中,作者说明了“交流的问题”,“交流的历史多样性”,“交流意义的多样性”其后接着介绍了西方文化中的“交流”,像是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对话和爱欲,《对观福音书》中的撒播,后又从错误的历史“招魂术传统”,“基督教根源”等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方最初的“交流”,这些例子也是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后面又从马克思,动物,外星人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不同的“交流”。
而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交流的失败第一个来源于对语词符号的怀疑和面对媒介机器产生的困惑。“文字等符号包围着我们,我们却无法判断符号是世界的客观图景还是诠释性的自我投射,而以媒介机器为中介的交流方式,使个人无法独立、直接地与世界和他人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奢望。”这两种焦虑一起压迫着我们,使得交流看似桥梁,实际上是沟壑。我与‘他者’、远与近、内在思想与外在语词的距离不是消泯,而是不可遏止地拉大了。” 交流的沟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另一个是接收者没有特权。交流中接收者处在弱势地位,信息放传播者以自我中心,因而造成了失败的交流。即便是爱欲式的面对面,交流当中,也都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第三的导致交流失败的原因,是交流中缺乏中缺乏宽恕,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觉得,人们应该理解我们的意思,误解,永远是接收者的错。“所谓交流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参与度不同或者缺乏耐心……基本上可以说,与其说交流是寓意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如说他是政治问题和伦理”。当遇到交流障碍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担忧在不同人的眼里,为什么符号会被赋予与自己所理解的不同意义,而是应该关爱障碍本身,基于宽容。
如阿多诺所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广泛而普遍,渴望打破疏远同样是广泛而普遍的。”所谓交流的失败,也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我们试图与先哲对话,除了想要借以他们的智慧解答自己的疑问外,也是为了摆脱现在性(当下背景)的纠缠,对于站在自身之外回望人性的渴望。但是,对于自己所相信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常言一定就是有道理的么?当我尝试重演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的思想时,这思想便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思想了,对于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来说那个一个当下的问题,而对我来说则是一个过去的思想,或者用柯林武德的话来说,是一个当下仍然活着的过去的思想,这种当下与过去的结合得依赖于对语言的解码规则的传承,但这其间所丢失的灵光却又是难以算计的。
而现实就是,生活的节奏也不允许我们腾出时间,找到那个想要倾诉的人,把想说的话都告诉他,这实在没有打个电话方便。互联网让我们与世界联通,但是通过技术却无法实现真正而真实的交流——用心交流。因为你甚至无法得知坐在网络那端的也许是一只狗,所以网络是拒绝信赖的。用心的交流首先就需要将你的心托付给他人。并不是求得一种对他人心理百分之百的复制,那是徒劳的。而只是一种体谅,一种感同身受,愿意放下所有偏见和自大,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交流其实就是一种诚恳的意愿,一种对自身天性的认同和对同类的期待。即使你无法掌握他人的意思,但却如同站在一座桥的两端相望。桥已经建好了,走不走过去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在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洪流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诸多幽灵缠身,它们给我们带来信息与情感,一切显得如此“真实”。同时,我们又常常感到孤独,渴望一个厚实、有温度的身体的拥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建立联系的努力。只是,我们必须降低对交流的预期才能避免陷入无止尽的绝望之中。交流永远都无法达到心连心的天使状态,只有通过友爱跨越鸿沟,达到手拉手。没错,作者在最后将交流诉诸于“关爱”抑或是“分享”,这既是人类的局限,也是人类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