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小利
“奶奶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的妈妈带着她从黄河南岸坐着划子飘过激流到达对岸的那个下午。九月的风让河水汹涌奔流,幼小的心灵布满乌云……孱弱的母亲紧紧抓住两个孩子的手,划子在翻腾的激流中飘荡,这是个狂风呼啸的九月下午。”
小说开篇就是主人公漂流在汹涌的命运之河上的场景,充满惶恐与悲苦。悲苦的开篇是否预示了悲苦的结局?读罢小说,我们明白苦难的意义并非苦难本身,而是从苦难中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是人们用善良、不屈和智慧战胜苦难的过程,是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和不懈追求。在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中,大写的人是顶天立地、极具光辉的,是伟大的、可亲可赞的!
《奶奶的灯光》从童养媳的“奶奶”到走出乡村的“我”,讲述了土默川三代人的故事。时间上,从土匪横行的民国到大青山游击队击匪抗日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横跨了近百年历史;空间上,从黄河岸边土默川到首都北京,从冰封北国到春城南国,描写了祖国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这是一部融合了人文历史、乡俗传说的个人成长史和奋斗史,是一部发生在土默川平原上的《平凡的世界》。
一、历史的厚重
《奶奶的灯光》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四个篇章。上部是“奶奶”的时代,下部是“我”的时代,虽是两个年代,读来并不突兀,浓烈的情感将两代人紧紧连接起来,复式结构使得小说的历史厚重感与青春激扬并行。
“奶奶”的时代是一个苦难中生存、苦难中成长的时代,它既是奶奶的苦难史,也是无数旧社会童养媳和“小脚女人”的苦难史,同时是一段历史风云变幻下的土默川旧事;而“我”的时代,则是一个万物复苏、青春激扬的广阔时代,是“我”从乡村走向军营,从军营迈向象牙塔,不断学习成长、拼搏进取的时代。
小说上部书写了一方百姓的历史,描述了土默川上白马先生、老中医、大烟鬼、土匪、把式、官兵、日本人、游击队等各色人物与群体,使得小说具有历史的浑厚性与传奇性。在“白马”、“阴阳先生”篇章中,作者描述了一段乡间奇闻,咒语、幻术、会转的茶杯、会跑的纸人,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在今日看来不可思议,但在过去确是口口流传的奇闻,阴阳先生这一特殊职业如今仍活跃于土默川乡间。
《奶奶的灯光》虽是一部家族史,但作者并没有将关注点局限于某个人物、某个群体,而是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民国时兵荒匪乱和自然灾害。大青山游击队击匪抗日、民国十七年绥远大旱、国民政府修建民生渠等历史事件都有涉及。“磴口村南三十里是黄河,北十里就是位于土默川平原上的大青山(阴山)。抗战期间大青山地区惨遭日伪蹂躏,兵匪横行,一片混乱。贺龙的部队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个人的命运从不能独立于时代,时代造就了人民,人民又推动、改变了历史。在《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飘》等世界文学名著中,我们看到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不可分割,皮埃尔、冉阿让、珂赛特、斯嘉丽、白瑞德等无一不与俄国卫国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所紧密联系!人物命运是时代的注脚与体现。同样,《奶奶的灯光》中“奶奶”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兵匪横行,加之民国十七年(1928)的大灾荒,民不聊生。“绥远遭年馑。几年无收成,百姓遭劫难,扶老又携幼,啼饥又号寒”。对于一个柔弱的小脚女人,奶奶的命运更加悲苦,相继经历了失子之痛、失女之痛。但就像小说所写“我不得不向前奔,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富贵命。”既然不能选择,那就迎头面对。她对苦难不屈、对命运不甘,她坚韧、善良和睿智,独特的个性大放光彩,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所以小说不仅仅是作者对奶奶的赞歌,更是的对土默川乃至中国女性的赞歌!
正是这些历史事件、乡俗奇闻与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互相交融、丝丝相扣,为我们还原了那个远去的土默川民国历史,把近百年前的内蒙古中西部历史画卷和那些曾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是这部小说,让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的上一代人、我们的祖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欢欣也好,悲歌也罢,他们真真实实存在过,为我们留下了这段历史。没有回忆,就没有审视与思索,没有审视与思索,就找不到前行动力与方向。这便是《奶奶的灯光》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二、青春的激扬
相比上部的厚重深沉,小说下部更显生动活泼。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再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如果说姜文的青春定格在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充满了明亮的阳光与荷尔蒙的味道。那么,作者的青春则定格在了校园与军营中,他的青春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成长,有着年少的迷惘、思索、不甘与奋进。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拥有过的无比珍贵的青春吗?这是对青春的最高致敬!
在作者的回忆中,黄衫少女仿佛一朵云、一片海、一个梦境,存在于他的青春中。青春是浪漫的、忧伤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高中生活,作者这样描述:“多年后路过学校,我还会想起王老师带我们上语文课的遥远下午。二月下午的空气是如此从容而透明。尘埃落进了石头缝里,只剩寂静的阳光在树梢上闪烁。满教室同学的笑脸和身影都汇聚在我心空上。我十分担心他们和时光一起流走了,心中竟然涌上惜别的忧伤。我透过窗户玻璃看到教室外的牵牛花、野百合,它们开的那么美好和忘我,担心它们不久会枯萎和凋零。因为夏天结束了,我们就要离别了。”
当作者将离别家乡,踏上远去的列车时,同学为他送来整整一箱经典名著,有朋友当场摘下手表相赠,这份纯洁热烈的同窗情谊啊,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仍闪闪发光、引人动容。人与人之间的深情与珍重,书中多次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人间美好与值得。
小说后半部分文风幽默活泼,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行文愈加流畅。诗意的语言有一种韵律的美感,读来赏心悦目。“列车穿过湖北、穿越湖南,就到达广东境内。我吃了些东西,观赏着窗外的风景。南方的八月,云雾缭绕,山清水秀,与北方的景色迥然不同…校园道路宽广,路边树木葱茏,芭蕉叶子绿幽幽闪亮着…”
作者和他军医大的同学,不就是《红十字方队》中的司琪、江南和肖虹们吗?“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歌声诉说着他们绿色的、拼搏的青春,追求梦想又牵绊于爱恋的青春。小说后半部分,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成熟,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与真谛。正如他当年写下“南方的木棉花开得正艳的时候,尹君走了。人或许只有在失去的那刻才能真正懂得珍惜曾经。此刻的我就是如此。”青春既有正茂风华,也有遗憾凋零与刹那永恒。面对死亡,人们才更加珍惜情感与生命,重新思索人生。
三、深刻的情感与真实性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个人用某种形式,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艺术作品,无一不流淌着创作者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文学作品中,情感既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没有情感的故事不能打动读者。在《奶奶的灯光》中,作者对奶奶深厚的情感、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同窗情、战友情、爱情都令人动容,引人唏嘘。
此外,小说语言风格富于幽默与哲理,且大量使用了内蒙古中西部地方方言,让我们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沉思。如奶奶暮年时,作者写道:“人老了,就能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活着的声音,一种是死亡的声音”,还有“傻子的大脑世界都是纯真”等富有哲理的语句如点睛之笔,穿插于小说中,引人深思。
《奶奶的灯光》写作风格真实自然、接地气。它源于生活,又回馈生活,从普通人中产生,又影响普通人。它有着生活的芬芳和毛茸茸的触感,用最自然生动的笔触描写最自然生动的人生。它不假大空、不消极萎靡,充满正念的力量和浓烈的情感。它从泥土中发端,引吭高歌、催人奋进!正如小说的尾声:“脚下的大道通向远方,通向遥远的太阳升起的地平线,一束阳光像一盏来自天堂的灯照在眼前,我的心里波澜四起,眼前光芒万丈。”
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完美的作品,小说虽然具有种种优点,但仍存在一些瑕疵,如情节的连贯性不够、人物塑造典型性不强、历史背景没有很好地与人物相结合,缺乏一根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愿这部小说能带给更多的人“波澜四起、光芒万丈”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