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变坏习惯那么难?
一是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
二是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进行改变。
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改变结果,如变得更健康,成功拥有腹肌,获得晋升,即得到了什么;
第二个是改变过程,如每天进行睡前冥想,每周锻炼三次,一周阅读一本书;即做了什么;
第三个是改变身份,如我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一个运动员,是一个作家;这与个人所持的信念、假设相关。
改变最有效的方法是关注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而绝大多数人在试图改变自己的习惯时,往往只关注实现具体的目标,基于具体的行为入手。
比如“我想要变得更苗条(结果),所以我决定坚持不吃晚餐(过程),我就会变苗条。”
或者 “我想要存20w(结果),所以我决定每天坚持自己做饭(过程),我就会存够。”
然而,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没有真正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人的大脑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如果没有革新旧有的身份和观念,那么一段时间后坚持新行为的意愿很容易就会消退,你很快便会回到旧习惯。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人,那么就会不由自主倾向观看短视频,而不是认真工作;如果你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么突击一段时间并通过考试后,很快便会停下学习的脚步。
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都不会持久。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念体系进行支撑。坏习惯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就是找错了改变的东西。
那么如何改变身份?
身份的形成来源于习惯。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越是得以强化。
选择去图书馆而不是玩游戏,证实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选择去健身房而不是躺在床上刷手机,证实自己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选择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证实自己是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人。
你的每一次行动,都是给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进行投票。
基于人性的四大定律
另一个导致坏习惯难以改变的原因就是运用了错误的方法。
《掌控习惯》一书中,提到任何习惯都可以分解成一个反馈回路,包括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消除提示,你的习惯形成循环永远不会开始。降低渴求,你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行动。让行动变得困难,你将无法付诸实施。如果奖励不能满足你的欲望,那么未来就没有理由再这样做了。没有前三步,任何行为都不会发生。没有这四个步骤,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得以重复。
因此,从以上步骤中可以演化出四大定律来彻底改变坏习惯:
1)提示阶段:消除提示,让坏习惯无从开始;
-尽量远离充满诱惑的环境中,逃避诱惑比抗拒诱惑更容易。比如不去焦虑时不去吸烟区、工作期间将手机放在另一个空间、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再关注会引发焦虑、嫉妒、抱怨的社交媒体账号;
-改变周边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以增加接触到积极提示的概率,减少接触到消极提示的机会。
2)渴求阶段:降低渴求,让缺乏吸引力;
欲望是驱动行为的引擎,每一个行动都源于此前的预期,是渴求引发了反应。
降低渴求的两个方式:1)梳理思路,罗列坏习惯带来的坏处。2)将坏习惯与消极体验联系起来。
3)反应阶段:增加行动难度,让其难以实施;
-增加实施阻力,比如删除手机上的游戏和社交媒体账号,每次想刷都需要重新下载;家中不常备零食饮料,想吃需要去附近商超购买;
-利用承诺机制,比如提前付费购买一年的健身房年卡,提早预约潜在客户的电话时间。
4)奖励阶段:让其令人厌烦
人天性偏好即时回报。行动和奖励之间的滞后效应,导致坏习惯的弊端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比如抽一根烟,满足了当下对尼古丁的渴望,而肺部健康问题要在几年后才呈现。
未来的奖励和当下的奖励相比,显然后者更具备吸引力。
利用人性能采取的干预措施:1)缩短行动和不良后果的时间差,增加即使惩罚。比如吃完肯德基后,要做5分钟平板支撑。2)请人问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