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
古典大大的跃迁书中刚好有一段说到,以问题树为导向的知识树更加实用。
所以我就尝试着用这个方法,对《沟通的艺术》建立了个框架。
我从合作共赢的角度来建立(做完后发现我可以试试再从第一章沟通高手特质角度建立)
第一步,确定自己需求
由浅入深可以分成这4种,书第四章讲了情绪的部分。
然后接下来是自我概念的部分
这部分可以更多知识来补充
后面有书单补充
第一部分表达自己需求大概就是这样子
第二步约定时间,我想没有什么疑问的所以就没有深入挖掘
第三步怎么表达自己需求
怎么表达才能让对方能够听进去不引起防卫
第十章就讲了肯定清晰的信息表达方式:描述行为、感受、解释、后果等
第四步倾听对方需求
在表达完自己的需求后,了解下对方是怎么想的,对方的感受是什么
对方想要得到什么
4.1首先要搞清楚对方的字面意思,用问话、释义的方式(第七章),还有知觉检验(第四章)的方式
4.2要听出话外音:情感需求(继续应用第四章)
第五步:解决方式。
双方协商
第六步:跟踪改进
对于不同的部分深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再进一步补充知识。我简单列了些书单。
汐米
说到知识管理,我们最常用的应该是一些笔记软件啦,比如说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等等。我用的是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对于我来说,它的作用主要是储存信息,和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这两个用处。
所以,我今天来分享如何通过印象笔记来管理知识,打造专属于你的百度。
通过知识管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知识库里,高速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我们平常看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看书就只是看书,看推文也就只是看推文,看了就过了,也没有记录那些有用的信息,然后时间久了你就懊悔了——我看那么多书,怎么就没啥用呢?!
你可能会说,有啊,我有做记录的!那你是这样做记录的吗?把那些 看了之后觉得wow 好有道理啊 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但是你没发现,一段时间之后也还是会忘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同学已经有这个意识/做知识管理了,但是他做知识管理/ 只是单纯地把知识复制到印象笔记,然后简单归类,没有加上自己经历感悟,也没有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找出来,他是为了做知识管理而做知识管理的。
那知识管理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知识管理第一步,肯定是先看点书,看点文章啦~
但你发现了吗?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我们想要把他们都放在同一个地方的话,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平常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呢?纸质书、电子书、线上课程、微信推送等等。
分享一下在运用印象笔记之前,我的一些阅读习惯及使用的工具。
首先是一些网页的阅读或者微信推送的阅读,我使用的是方片收集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很方便的把我想要的一些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存放在印象笔记里。
它的使用方法可以看这个链接:http://funp.in/paper/ba7a38d34f2f45112b7bdc746fc1f7ea24?u=1112729
然后是纸质书的阅读,之前我在群里分享过我看《沟通的艺术》的方法,现在来复习一下哈哈哈。
检视阅读:我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做一次检视阅读。通过目录、前言后记等等大概了解这本书即将要说什么,作者最想要传达的主旨是什么,关于你正在困惑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哪里可以找到。
寻找概念:对于学术性比较强的非虚构类书籍,可以寻找关键概念,理解概念,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联系生活:我们可以给每一个知识点举一个自己的例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也可以把知识点记住,在生活中遇到相对应的场景就会理解“哦,原来书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呀。”
纸质书的阅读大概可以总结为这三部分,然后对于每一小块知识,我会形成一个知识卡片之类的小文章,大概300字左右,在小目标打卡,最后放在印象笔记里。这是我阅读纸质书的方法。
电子书的话,我现在比较少看了,我以前看电子书是用多看阅读app,这个APP看电子书的好处,就是你看书时做的所有标注 都快速上传到印象笔记这个知识管理软件里,也就是说,你划线的所有文字,都可以在你的知识库里看到哦!这样,你就不需要一段文字一段文字地复制粘贴啦!
上面分网页阅读、纸质书、电子书三个部分来分享了我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过程及使用的工具。
现在说说信息的整理和保存,也就是印象笔记这个软件的使用。
这是我印象笔记的分类,在信息收集阶段我会把信息都放在收集箱里,以后有时间就把它归类到下面的笔记本组里面,这是知识管理的分类阶段。
之后到复习内化阶段,这个阶段我在摸索当中,准确来说还不算是我的知识管理习惯,但是希望能融入我的习惯里,如果小伙伴对复习内化有想法,欢迎和我讨论哈~
为什么要有复习内化阶段呢?因为过去我太追求新知,看完一本书就想继续看下一本书,之前的还没完全消化就不管不顾了,所以我新增这个阶段,想要温故而知新。
具体的方法也很简单,比如说我最近看的是《沟通的艺术》,那么我就把关于《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笔记设置为提醒,如下
之后,每天或者每隔几天看看这个笔记,看看哪些原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了,哪些没有,哪些需要刻意训练的,然后总结更新笔记。
好啦,我的知识管理之路就修到这里啦,还不是很成熟,欢迎来讨论哈哈哈
岛主
关于知识管理,我会自下而上的建立知识体系,以旧信息去理解新信息,最后形成结构。
而知识体系要学会分文别类,怎么分?
我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就是what.程序性知识就是如何做,是how
在这个基础上在用学科来划分。只是第二部我还没做到。因为我对学科的了解还不太清楚
如果不管理知识,就没有办法组块化,而组块化可以让我们内化,可以提取出来。
既然要将知识组块化,形成知识晶体,那大脑就要发生物质上的改变,也就是神经元发生了改变,所以我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大脑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自己的笔记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知识很重要,我会直接让他变成知识晶体,然后随时调用,而不是记到笔记本里。因为我比较懒不喜欢去复习,所以直接变成知识晶体就不用复习了
那如何组成知识晶体呢?
1)提问。
2)以旧信息去理解新信息
3)5R模型
准备Ready
概括Recapitulate
再分析Reanalyze
思考Reflect
调整Readjust
这样可以很轻松的将一篇碎片化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与你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告别碎片化。
文章其实很重要的,书是一个很大的组块,而文章是一个个很小的组块,用小组块去理解大组块,效率要高的多。但文章是碎片化的很麻烦,我就用了很长时间,搞出了这个5R模型,用来辅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