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脑法则》读后感

今天想来说说《蜥蜴脑法则》,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说服他人的工具书。

作者叫吉姆·柯明斯,他是一名资深的广告专家,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发现,如果他想说服别人干一件不愿意干的事,或是说服别人不要继续做一件事,光靠摆事实讲道理,效果几乎为零。如果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可能别人在听的时候使劲地点头,但是听完之后该干嘛干嘛,完全会把他的话当耳边风。这就让他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时,我们的说话对象到底是谁?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以为你与我说话,说话对象不就是我吗?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俩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大脑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对话。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分3层结构,最外面的那一层是大脑皮层,它是掌管理性的;中间的是哺乳动物的脑,掌管情绪;最里面的那层就是作者所说的蜥蜴脑,掌管最原始的行动,像呼吸、心跳之类的人体基本功能。

如果想要成功说服我,就尽量不要和我的大脑皮层对话,而是要和我大脑中部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蜥蜴脑对话。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劝一个人戒烟,一种方法是告诉他吸烟有害健康,列出一排数据,告诉他每年因为吸烟死掉多少人,吸烟的危害有多大;另一种方式是把他带到一个因为吸烟得了肺癌的病人面前,把病人肺部的照片给他看,引发他的焦虑和恐惧,告诉他如果继续吸烟过不了多久他的肺也会变成这样。你觉得哪种方式会让吸烟的人立刻做出戒烟的动作?肯定是第二种。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不要和我的大脑皮层对话,而要和我的蜥蜴脑对话。那怎么和蜥蜴脑对话呢?这就要掌握蜥蜴脑的语言,作者给我们列出了三条法则来帮助我们认识这种语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三条。

第一条,要以行动而不是态度为目标。

我们过去总以为态度决定行为,就是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总想要改变别人的态度,以为态度改变了,行为也会跟着改变。其实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先做出某个行为,再跟着自己具体的行为来匹配相应的态度。

那你可能会说,直接让别人做出某个行为是不是太难了,如果先说服别人改变态度,他是不是就自然改变行为了?实际上不是,真实情况往往是,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因为我们的行为基本上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态度就不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喜欢镇上的步步高超市,但是步步高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每次都要走10多分钟才能到,所以我平时基本上都是在附近的小商店里买东西,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对步步高的态度。

书中提到一个实验,实验室有两个礼物,被实验者可以随便挑一个带走,但是不能看第二个礼物。实验结果显示,每次人们带走礼物之后,都会觉得自己挑的东西特别棒,那个未知的礼物肯定不好。你看,人们一旦做出选择之后,就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时时刻刻都在找一个平衡点,来让态度适应自己的行为,不然就会陷入长期的不愉快情绪里,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想要说服别人,尽量改变他的环境来直接改变行为,行为变了,态度自然会跟着改变。

我们的许多行为其实并不涉及到有意识的态度,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通常主宰生活中大部分的行为,我们经常在没有仔细考虑的情况下就依据惯性开始行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行为特点。总的来说,想要成功说服别人,把目光直接盯在行动上要比态度上有效得多,因为态度是个很难改变的东西,行动却是很容易改变的。

第二点,不要去改变愿望,而是要帮助去实现它们。

我们以前总以为说服别人就是改变他人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内在的蜥蜴脑对改变自己的愿望可没什么兴趣,成功的说服者也不会去尝试改变别人的愿望,他们会向内在的蜥蜴脑展示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教它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简单说就是投其所好。

比如很多比较叛逆的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因为受不了学校的管束,觉得学校和家长实在是太烦了受不了。那如果你想要劝说一个想要辍学的学生要怎么和他说呢?如果你对他说,学校和家长的管束也是为你好,太自由了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你最好改变自己对学校的看法,这么说肯定没效果。相反,如果你顺着他的愿望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想被管,现在有一个种方法可以让你早早摆脱这种情景,就是尽快毕业,如果你毕不了业,找不到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那你很可能就会继续要家里人养活你,你就得多被家里人管几年。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就会觉得任何对毕业不利的事都会让他再被多管几年。想想这个场景都觉得可怕,这样他极有可能就会选择好好学习尽快完成学业。

戴尔·卡耐基就说过,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如何获得。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找到别人想要的东西然后把它当做奖励,是让别人接受你意见的不二法门。

第三点,就是关注感觉。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是纯理性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行为经济学就不这么单纯地看问题,它加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只研究人们具体的行动,不去关注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为啥人们说的和做的经常不一样呢,因为有感情的要素在里面,我们对待一件事的感觉往往是影响我们做出行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说明,如果想要说服一个人做出某个动作,我们必须给对方一种即刻就能得到的感觉。

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大多数的牛奶广告都在围绕健康、新鲜、口味好、价格便宜来展开,但是特仑苏就不一样,它一上来就说,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这立马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觉得这款牛奶和其他的牛奶非常不一样,这就有了一个礼品属性,大家在商店的货架上选牛奶时很容易就能想到这层意思,把它和独特的感觉联系在一起,送人也觉得很有面子。

简单来说,真正实物的奖励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要的,因为实物的奖励快感会很快随时间的消失而消失。感觉,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各种感觉。那到底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实际上就是情绪,不管这种情绪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如果想要给对方感觉,就要想办法给对方制造高兴、兴奋、害怕、紧张、害羞这些各种各样的情绪。为什么言情剧一定要虐心,不虐心哪来的感觉呢,你说是吧。

如果想要说服一个人,请把焦点专注在感觉上,专注在每个人都在时刻追求、真正想要的事情上,你的说服会如有神助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书给我们列出了一个说服别人的核心原则,就是不要去和对方的大脑皮层对话,而要和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蜥蜴脑对话。

说服对方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条,以行动而不是态度为目标,因为态度会随着具体的行动而轻易地改变;第二条,不要去试着改变对方的愿望,要帮助对方实现它们,因为只有给出对方真正想要的奖赏对方才会行动;第三点,时时刻刻注意营造一种感觉,因为感觉是让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主要推动力。

要想说服一个人,请说蜥蜴脑的语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