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艺
好久没吃烙饼了,久到不知道烙饼已经不叫烙饼了,改叫手抓饼,还是什么台湾手抓饼,也不知这手抓饼跟台湾有甚关系。
我们小时候,物资匮乏,大家生活又都不富裕,能解决一家子人的温饱已属不易,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时会在周末多加一两盘鱼呀肉呀的菜,条件差些的,要想见到点荤腥,非得等到过年过节不可。
我们家孩子不多,父母又都有工作拿工资,在那时算是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每到星期天,饭桌上总能有好吃的菜。因为在部队大院生活的缘故,即使到了地方,我们家在很多方面还保留了在部队时的习惯,比如周末加菜,我们家叫改善生活,而改善生活的内容,除了有鱼和肉吃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那时南方少有、北方常见的--做面食。部队出来的人,别的不会做,但做面食却是拿手的,像包饺子啦,像做烙饼啦。
烙饼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和(音或)好面,盖上湿毛巾饧一会儿,让面上点劲儿,更有韧性更好吃,然后使劲儿揉,再揪成一个个小团,用擀面杖摊成薄薄的圆片,抹上猪油,撒上葱花儿和精盐,卷起来,拧成麻花状,再压成饼状,最后又用擀面杖摊成薄饼--这样做成的饼很有层次感,又可叫千层饼,然后就可以用平底锅煎炸了。
这烙饼做起来虽然简单,面粉、葱花儿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要想做出好吃的烙饼,关键在油上。一是在做饼的时候要抹上油,再就是下锅煎的时候,要舍得用油。
走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过去,粮油肉蛋等都是按家庭户籍人口定量供应,即使有钱,没供应票你也是买不着这些东西的。记得我们国家第一部室内情景电视剧《我爱我家》,宋丹丹在里边演女主角,有一集说到将来生活富裕,她成了富婆了,就要把油当水一样的喝它一大杯子--能这样喝油,就是富人的象征了。所以啊,在那个年代,像烙饼虽然简单但是费油的食品,吃上一回,真也算是改善生活了。
做烙饼,我们是一家人一齐动手的,煎烙饼就不是了。在煎烙饼上,我们家是分了两派的。妈妈加上两个妹妹一派,主张多放油,把饼煎的酥酥脆脆的--那当然好吃了,但是太费油费钱了,爸爸就说还是少放点油吧。我是家里的大姐,自然更懂事些,就跟爸爸站成一边,说少放油也好吃,妈妈说家里也难得吃一回烙饼,还是多放油好吃。于是,端上桌的烙饼就有两种,一种是妈妈煎的香香酥酥的烙饼,一种是爸爸煎的比较干巴巴的烙饼,妹妹们抢着吃妈妈做的,妈妈于是很得意的说:看,还是多放油好吃吧。爸爸和我吃着少油的烙饼,怕剩下浪费了,就嘴硬的说我们的也好吃,我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心里也想着:下次再做烙饼,我也要多放点油。可是等到了下次做烙饼,这之前的一幕又会上演--都是为了省点油啊。
现在我们姐妹们各自成家了,大家的生活都好过了,要"改善生活"都是下饭馆到酒家的,这样一家人在一起做上一回烙饼的日子总也没有了,真还是挺怀念的。
前一段,爸妈突然买了不少袋装的"台湾手抓饼"给我,说是在超市里发现的,很好吃也很好做,放在不粘锅里煎,连油都可以不放,简单的很。
我拿回家照爸妈说的做了,是还蛮好吃的,但老觉得缺了点什么,总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