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几天的时间终于将课上的内容简述性的总结了一下,详细的展开还需要慢慢一点点体会和挖掘。
这堂课是讲一个非常根本的心理咨询理念。总起来说,就是道理人人都懂,对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讲明白道理。但是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讲却不同。道理他们都懂,可能懂得比一般人还要多还要深入,但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知道做不到”。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要遵循的理念是“合理”,合理等于道理加心理,咨询师利用合理的方法,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为准则,最终达到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李老师在讲课开始简单提了一下“道理”,就进入了“心理”的讲解,最后,归到“合理”上面结束课程。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容非常丰富充实,各种举例和类比一个接一个,再难懂的理论,经李老师巧妙的解释,都变得通俗易懂了。
(一)道理
道理就是正面的说教,我们的教科书、正规的教育都是主要来讲道理的。来到咨询室里的求助者,大部分是心理不健康的,他们可能很懂道理,有的看过很多书,甚至对心理咨询理论都颇有研究,但是他们的问题是“知道做不到”。
(二)心理
1. 心理不是道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和道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相反的。
(1)这儿有两串相对应的珍珠链
道理→客观规律→观察→逻辑→客观→减少增多
心理→固有规律→体验→非逻辑→主观→减多增少
举例:人们观察世界,主体去看客体,看宏观世界可以用望远镜、“天眼”,看微观世界可以用显微镜。布是蓝色的,是客观存在。但是蓝色这一颜色是大脑构建的东西,属于心理范畴。体验时是闭眼反思,是去感受是内观: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佛教中修行用语)。
(2)关于减多增少
有些困惑,虽然在课堂上提了问题,老师也反复解释了,比如“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同修的同学在日志中也有反复的论证。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大家更多的是去追究,什么减了以后什么就多了,什么增了以后什么就少了。比如战志清同学就举出了很多例子(见链接)。
我认为每一个例子都去追究一下什么减什么多、什么增什么少,遇到新的例子好像还是会解释困难,可不可以不去追究,减多增少就笼统的认为,是心理学上的悖论,当你一门心思去追求的时候,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当你停下来顺其自然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事情反而会有转机,会朝着好的方向进行。正像越想睡觉越睡不着,不想睡的时候反而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敬请老师指点。
(3)“止”的原理
由“咕咚”的故事讲起,说明当求助者可以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时,他就开始接受、不逃避问题了,改变也就开始了。症状都是搏斗的结果,冲突是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咨询实践中,很多问题最后不是解决了,而是接受了。 老师还提到了《大学》中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但是查了一下百度,“知止”的意思并不是“知道停止”,而是“知道要达到的目标”的意思。不知道老师在这儿是不是借用字面意思呢?
(4)差异等于信息
这个地方没大听明白是怎么回事,敬请老师解释。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记得听李明老师的叙事疗法的时候,提到要在求助者的故事里面找例外,特别是找到其中积极的一面予以加强。这个“例外”是不是就是咱们这儿所说的“差异”呢?
2. 类比与象征
心理学的东西不能较真,无法量化,很多问题都需要用类比和象征的方法来给求助者解释。正如《诗经》中所用的比、兴的方法,在心理学中也是如此。
3. 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
复习基础知识:迁移、原型启发、思维定势 特别是思维定势,会让人的思维固化,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如老师举的笔的例子,不仅仅是用来写字,还可以用来戳人眼睛,挠痒痒等等。学习工作都要学会举一反三。
4. 挖掘自身资源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资源,求助者也是一样,咨询中一定要挖掘他们已有的东西,他们自身的资源。咨询师本身没有什么资源给求助者,咨询师只能助人自助,帮助求助者开发他们自己的资源,不是外求,而是指导他们向内寻求资源。
医生关注的是有病的部分,而咨询师是关注的无病的部分。转移求助者的注意力,从有病的部分转移到无病的部分,让他们不再紧盯着问题。
5. 杯子的例子:再论心理
杯子这个物体是客观存在,人们大脑里对杯子的印象是心理,人们看到杯子唤起了什么情感是心理。对杯子这个物体的描述应该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同时来考虑。对求助者的观察同样也是。“只有变是不变的”。在咨询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每一次求助者来的时候,你都要注意他的变化,衣着、发型等等。
(三)合理
合理简单的说就是接受不确定性。
1. 不合理信念
由硬币的两面讲起,凡是有“应该”、“必须”、“一定”等词存在的句子,就是存在不合理信念的,属于绝对化要求。另外还有过度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偷针大偷金”都是糟糕至极的例子。
2. 心理学是舶来品
心理学与管理学一样,是舶来品。在我国有三个发展阶段:用外国语言讲外国人的故事、用东方语言讲外国人的故事、用东方语言讲东方人的故事。咨询师的水平也是有类似的三个阶段,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上。
3. 合理等于道理加心理
利用八卦图,重温道理与心理的关系珍珠链,强调阴阳应该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出问题,心理咨询就是使失衡的心理重新变得平衡。不追求消灭问题,达到平衡问题就可以。
4. 哗众才能取宠
咨询师在咨询室中,有时候可以故意把事情说的夸张一些,可能说得不够科学,但是绝对不能说反科学的东西。说得夸张是为了唤起求助者的注意,让求助者心动,从而找到改变的契机。
(四)如何更好的完成研修任务
1. 坚持写日志
2. 个人成长
与家人的链接。写的时候可以升华,进行阳性赋义,目的是以后指导求助者去这样写,挖掘自身资源。
3. 情绪监控(见链接)
(五)关于Good enough, Good-enough 和Goodenough
昨天的日志写了有关缺乏安全感的论题(见链接),其中提到了足够好母亲的英文表达Good enough妈妈。李老师问上面这三种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我想,应该是代表了“足够好妈妈”这个概念的风靡程度。温尼科特最早使用的时候是两个词,随着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足够好妈妈对幼儿安全感的重要作用的逐步认识,人们把这两个词用连字符连起来以示重要。当心理学知识进一步的普及,一提到足够好妈妈,人们就想到这两个词的时候,它们就被连起来成为一个词。 不知道老师还有其它的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