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是当下各 IT 部门和组织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国产化公司和组织,在众多的场合宣讲自己的产品和理念。比如笔者所在的数据库行业,就出现了众多的国产数据库。比如达梦、南大通用等老牌国产数据库,也有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基于开源产品封装的数据库产品,如阿里的 PolarDB 、腾讯的 TdSQL 等。
作为圈内人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国产化的软件都是骗人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封装,并没有多少真实的技术含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公司和组织的推动下,国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已经对众多的国外商业产品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那么,这股风是怎么吹起来的呢,个人觉得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 业务架构演变,数据库重心发生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大力宣扬中台战略,以“大中台小前台”的思想,重构企业的 IT 系统。这种架构和传统架构很大的一个区别是,传统架构以数据库为核心来构建 IT 系统,而中台战略则以业务为核心来构建 IT 系统。这种架构下,IT 系统被拆分的非常散,每个小系统都自成一套体系,每个体系中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不再需要一个中心数据库来存储所有的数据。数据库从原来的核心地位,逐步退化到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组件。传统架构下,如果数据库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在新的架构下,可能只会影响其中的某个业务。再加上业务层面所做的冗余和保护,数据库的重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变得并非不可替代。
2. 开源数据库产品的日趋成熟
从技术本身来说,开源产品的成熟度也在快速提升。比如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 MySQL,从 5.6 开始 InnoDB 引擎的行锁功能,MVCC 机制等已经非常成熟。虽然从维护成本、高可用、稳定性、性能等方面,MySQL 和 Oracle (当今最优秀的数据库)相比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从“保存数据”这个数据库产品的核心功能来讲,MySQL 并不逊色多少。
3. 政治因素
在中美贸易战和华为事件的大背景下,过惯了和平日子的国人,真的是感觉到了危机。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巨头一绝高下的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环节,我们的技术实力仍然薄弱,比如芯片、比如数据库。特别是华为的芯片事件,这也唤醒了大家心中的危机意识,力争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上演。
所以自主可控的号召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单位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步伐快的已经在一些非关键领域实施了国产化数据库的替代。
趋势一旦形成,必将产生强大的势能,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将会被这股潮流裹挟。转变快的顺应潮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生存下来;转变慢的则慢慢被掉队,最终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