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探讨的是经济对于教育、教养方式的影响。从前蓝领工人与从事知识行业的教师收入差距甚小,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都是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行业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因为受教育程度的水平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这里的受教育水平我认为除了取得高学历的人群;还应该包括学历水平有限,通过业余学习获得知识的人群。
作者通过列举教养方式、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我们先来看下,现在主流的集中教养方式,1、专断型(什么都是家长说的算);2、放任型(知道孩子的行为,不管,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3、权威型(通过说理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4、密集型(事无巨细,均替孩子安排、操心);那么哪一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好的呢?经过调查,权威型的父母是教育成效比较好的。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怎么看教育成效?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经过探索,改进自己的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但不完全是。孩子的成才应该是多维度的均衡。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权威型的父母呢?成为一名权威型的父母真的很难。首先,你要做好知识储备,学习正确的育儿知识。这育儿知识涉及的就很广了,生理、心理、常识等等;其次,你要有时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爱孩子就应该花精力和时间去陪他,帮助他认识自己需要一个过程,让我想到中国一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雕琢一块美玉,是需要耐心的;再次,你要有良好的情商,稳定的情绪是一个孩子能够成才的助力器;最后,你要有钱!
中国是一个密集型教育普遍化的国家,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小小的孩子,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填满。中国的学科教育成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这点让许多西方国家望其项背。这也是以牺牲孩子童年乐趣为代价换来的,我想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一个高考让自己做了许多年的噩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原因,我觉得一、社会贫富差距大;二、中国“苦”文化的影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口方是良药,所以我想在教育中,我们也是变着方式地用苦的方式来进行,现实也告诉我们,这确实是有效的!
在当今中国,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觉得可以不用让教育那么苦。可以引导教育往更加精神的层次去发展。那么怎么做呢?作者提到了芬兰的方法。1、教育资源均衡化。芬兰所有的学校测评指数都差不多,人们对于教育的焦虑水平也不会那么高;2、设置统一高标准的教师门槛,所有的教师都是一个教育体系出来的,而且必须是硕士学历,取得两种以上的技能。我觉得这一点不难理解,只有最优秀的人在从事教育,这个民族才有希望;3、教师社会地位高。芬兰的教师工资水平比较一般,但是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流失。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对于教育方式的变革,也是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任何的生搬硬套都是不对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改良才会取得成效。教育系统的变革范围太大,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扶贫先扶智,这种智不单单是学科教育,更应该是志层次的扶持,即精神上的价值观,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