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一年级孩子》1

序:把幸福还给家庭

一个人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是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之分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嗯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

1.从幼儿变成儿童

1.1带着幼儿的痕迹迈进童年

一年级是孩子身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虽然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名学生,但还存在想自由自在玩耍的心理状态。幼儿和童年两个发展时期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身体与成人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智力发展迅速:思维还没有完全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孩子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文章中的意思而死记硬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

心理逐渐适应学校生活。

1.2偶尔开个小差,可以吗?

刚入学的孩子受发展水平的限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在课堂上容易坐不住,不适合较长时间而又缺乏变化的课程与教学方式。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也较低,不适合同时专注两件及两件以上的事。

依据孩子注意力发展水平提出合理要求(允许孩子偶尔走神、开小差,不过度训斥孩子,连续学习15-20分钟后,允许孩子走动玩耍一会儿。);

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与孩子提前约好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并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里认真做事,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可在书桌前放定时器或闹钟);

孩子具有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的能力(要允许孩子自主地探究事物,让他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过分的关注反而是一种干扰;

劳逸结合,让孩子郭有规律的生活;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要先从自己做起(做手工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学习能力,还能特别快速地提高孩子饿专注力。简单一点儿的可以折纸,复杂点儿的可以拼图或者编皮筋,再复杂的可以做做模型。)

1.3大多数时候我还在“死记硬背”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适合记忆太复杂、太长的内容,而且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

记忆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

让孩子寓兴趣于记忆之中(首先,要让孩子在心情舒畅时记忆。其次,可以将记忆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有趣。比如编成故事、运用打比方、联想的方法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复习是帮助记忆的良方(要帮助孩子找出他最佳的记忆时间,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

营养要跟上。

1.4别着急,有些错误我慢慢就不会了

一年级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并是不同步的,脑区功能不同,发展速度也不同,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易犯的错误。

男孩调皮有道理:男孩的额叶发育速度比女孩慢,因此比较容易冲动,经常管不住自己。女孩的左右脑能进行更多信息的交叉处理,而男孩的大脑不允许同时处理太多交叉信息,只能做一件事。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也更多。所以他们更喜欢运动,不喜欢静态的事情。

数字写颠倒?不着急!

这种写字颠倒问题涉及视觉空间能力。这种能力不成熟或发育滞后,除了引发写字颠倒问题,还会产生写大小子、字体歪斜等问题。一年级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当他们把数字写颠倒时父母不要紧张,要意识到这是孩子生理能力的一种正常发展情况,父母可以孩子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玩七巧板拼图、跳蹦床、走迷宫、拍球等。

1.5我只是有儿点好动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有的还有一些感知障碍。多动症患者在总人口所占比例很小,全球发病率为3.4%。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 ,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并非多动症。

“好动”与“多动症”有区别:一是专注力不同;二是自控力不同;三是行为目的不同;四是记忆力不同。

孩子好动跟生理发育有关:一是年龄特征;二是气质特征(多血质);三是智力特征(孩子不会释放自己多余的精力,于是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

别让“好动”发展成“多动”:标签效应,有些孩子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经常不经意间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父母要帮助孩子释放好动的天性:好动不能通过压制来解决,正确做法是帮助孩子安排活动。要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动”,有规则地“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