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
从客观到真实再到准确
崔帅的天地 原创
提起宋朝,我们总感到一种文质彬彬一种虚弱的印象,似乎只是由岳飞一个独自承受整个苟延残喘的朝代,但真正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不利因素众多的情况下,宋朝可以屹立三百年不到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战绩。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对历史的坚定的误解呢?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初的近代中国学者为了救国存亡,为了拯救陷于绝境的国民思想,通过营造宋朝的羸弱形象来类比近代中国从而激发人心达到共同救国的宣传目的而不得已造成的,不过既然我们已身处安世,想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就不能满足于一些已经定型的观点,而是要纳入科学的轨道。
想想看当我们聊起历史聊起可以发表观点的事物时,总是难以摆脱原有的感情因素和功利原因,无法做到真正的认知一件事物,也无法做到从客观到真实再到准确以便深研正理。
我记得侯且岸教授在文章里写到当他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时,会深切的感到:
进行理性的历史研究,特别需要摆脱“规范认识”的束缚,真正能够“移情”,超越情感的界限。我并不否认,我们对革命的领袖人物普遍具有特殊的、虔诚的情感。但情感的表达却并不能完全代替理性的认知(Cognition)。更何况,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加以摒弃的“先入为主”。的确,真正对一件事进行认知绝非易事。其中,尤为凸显的问题就是今天的青年学生知识贫乏,他们普遍缺失系统的历史感和辩证法,很容易从现实既定的思维范式出发看待复杂而曲折的事物,因而便会产生诸多困惑。
当在现场亲耳听到侯且岸教授这么说的时候,自己在感叹见到这位学识渊博的教授的同时也真切的感觉到历史的大是大非往往遮盖了我们对历史准确的判断。
从生物学上的角度来讲,人是感性的人,我们往往会通过打标签的形式对我们的世界进行深刻定义,从而降低我们对世界风险的判断以此达到安全的自我保护。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无法完全根除自己的情感因素,不过抵抗这种倾向的大小也就决定了你可以认知的范围。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思维中业已形成的政治、经济决定论定势,把视野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给以精细审慎的分析,从客观到真实再到准确。
以上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一同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