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次,像往常一样,我查完宿舍回宿舍给儿子打电话。我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儿子声音带着哭腔,告诉我:“妈妈,我的作文不会写。”“什么作文让你这么为难?”看看表都9点半了,要是我在家,儿子还没写完作业,我早就吼他了。可是现在我尽力压住火,电话里先问问清楚。“老师让我们写期中考试以后的心情,我不知道写些什么......”儿子的话让我一阵自责,都怪我平时在他写作文的时候给的帮助太多了,他肯定又想靠妈妈的帮助完成作文了。我该怎么办呢?正在我着急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爸爸的声音,“你不能总等着你妈回来帮你完成,这么晚了,你还写不写?”我知道,此时此景,我不能再火上浇油。已经晚了,我必须鼓励儿子有信心尽快独立完成。我在电话这头柔声对儿子说“别怕,儿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的。我给你提示几个问题,你听着啊......”因为回不了家,我放下电话,虽然不放心,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一进家,儿子就欢地跑过来,自豪地告诉我,昨天他一直写到10:30才把作文写完,爸爸还夸他写得好呢。看着儿子独立完成作文之后颇有成就感的样子,我虽有些心疼,但更为儿子的成长高兴。
背景:因为工作关系,每周都有三天在单位值自习,晚上不回家。晚上回宿舍,我都会在10点钟以前和儿子打个电话。大致就是问问作业是什么啊,做完作业了没有啊,洗脸刷牙了没有啊等等。虽然琐碎,但是真心关注。好在儿子没嫌我烦,每每都如实汇报,电话里还和我说说今天都干了什么值得表扬的事。此时的母孑虽远隔几十里,电话里的妈妈知道儿子在努力,即使知道儿子有些地方做的不尽人意,也明白鞭长莫及,责备吼骂无济于事,还不如多鼓励鼓励,儿子还能坚持每次听电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儿子呢?看不到妈妈的人,妈妈平日里的好历历在目,妈妈电话里温暖的声音传递着力量与爱,于是儿子也学得越来越乖。这样的情境里,我们都在尽力演好电话这一头的角色,于是,我们的关系出现了与平日里直面相对时催促、抱怨完全不同的和谐画面。
思考:呵!电话里的妈妈最温柔?!真的是这样哦!怎么回事呢?
关键词一:距离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使我们与相亲相爱的人的心中更多的存留思念,淡忘彼此的摩擦和不快。更多的是指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孩子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自觉地就会360度无死角地监督检查,事无巨细地关心,大包大揽地帮孩子解决问题。从态度到行动都在赤裸裸的向孩子昭示着家长的绝对权威性。孩子的空间去哪里找?你就在我眼皮子底下,敢不听话吗?因为距离,破坏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额安全距离,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态会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活的没有自我,进而产生叛逆呢?庆幸还有值班的日子,我不在家的时间,儿子自己安排作业时间和玩的时间,晚上睡觉前的洗漱也能照常。而且这样的表现都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真挚的赞美与肯定。第二天,在看到妈妈的时候,一定会有好吃的作为奖励。孩子有了自我成长的空间,家长有了退一步欣赏孩子的机会,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关键词二:心态
孩子和妈妈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依赖。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帮我分析分析;妈妈这样的事我可做不好,还是你帮我做吧......妈妈不在家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心里明白,今天的事情指望不上妈妈了,怎么办?靠自己呗!能拖拉不干吗?妈妈明天回来看我表现不好,不是会不愉快吗?再说电话里头也不能对妈妈撒谎啊,我可不能让妈妈对我失望。其实,此刻儿子的心理活动,就是从“妈妈对我好”这一前道德阶段向“好孩子”阶段的转化。没有儿子希望妈妈对自己失望,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那么他此时的努力就是在自主成长,没有外力监督的努力就是内动力在起作用,这正是我们的孩子最最需要的。妈妈也会因为短时间和儿子分开,听听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的故事,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良性的比较和反思,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更快地学习提高,而不是固守老旧的思维模式,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味的指责批评孩子。
关键词三:信任
如果生活在同一空间,孩子的作业不会做,妈妈能续手旁观吗?难!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能放任孩子不管。我们更不相信,孩子能自己克服窘境,解决问题。然而,当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遥控孩子,你不相信他还能怎么做呢?鼓励,充满信任的鼓励,是我们认为唯一有希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我们放下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威严,电话那头柔声肯定孩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孩子呢?怎么好让心焦的妈妈再去担心,振作自己,勇敢接受挑战!于是, 试一试,再试一试。成了!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还多孩子到了大学,离家远了,只能通过电话和家人联系的时候才慢慢体会家人的爱,开始慢慢长大吧?
结语:
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不是也需要自己创造一些电话两头这样子那个的情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