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闺蜜一起看电影《小萝莉和猴神大叔》。惊叹于编剧可以由一件小事映射出印巴关系以及宗教信仰的大矛盾,剧情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却又不失真挚感情的流露,扣人心弦,以一种无形的东西撕拽着我们的心。看完电影顶着红红的眼睛走出影院,感慨万千。
印度电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叙事结构十分完整,因而两个多钟头的片子似乎有些冗长,不过好在它的最大特点是歌舞,选择用音乐和舞蹈增强人物情绪和渲染气氛,与此同时也恰到好处地避免冗长的剧情给受众带来感官以及思路疲劳。
片中的“大叔”帕万是一个单纯善良到甚至有些愚蠢的人,男主眼尾微微下垂,攻击力不足而善意有余,单纯呆萌。
晚上躺在床上,细想电影,为编剧的精妙安排折服:影片中出现所有的象征物没有一个是无用的,每一件都是伏笔。第一:球赛,开场的球赛“小萝莉”的母亲亲吻了国旗,这一举动在之后的证实了小萝莉是巴基斯坦人。第二:小羊,开头在家长的草坪上小萝莉喜欢小羊,后来因为小羊迷失,再后来回到家之后镜头回到母亲在一群羊之间,寓意“小萝莉”像迷途的小羊终于回到母亲的身旁,显得格外温馨。第三:手环。小萝莉手上的手环是母亲买的,小萝莉甚是喜欢,正是因为小萝莉戴着手环,所以在后来被送走之后,帕万看到手环想要再送小萝莉一副作为最后留念,不然不会看到小萝莉被拐卖妓院的一幕。第四:手铐。手铐这条线不是很明白,也许因为手铐和手环很像,小萝莉十分喜欢手环,于是第一次在警察局把手铐戴在了手腕上,第二次又悄悄偷走了巴基斯坦警察的手铐,为帕万惹来了一身麻烦,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这四个象征物每一个都出现至少两次,推动剧情又使得人物更加充实饱满,一个字:妙!不可言!
看过电影的都应该对小萝莉回家大叔被枪击的那一幕印象深刻吧。这一部分就采取了交叉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一方面是家人团聚母亲和小萝莉抱在一起的温馨画面,另一方面又是异国他乡的印度大叔被巴基斯坦警察误解殴打以及枪击的残忍画面,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交替进行,一面有多温馨就凸现另一面有多残忍,也将受众情绪引至高潮,直戳泪点。一个字:(拍手叫)绝!
最后想说这部影片的题材高度是空前鲜有的,政府,宗教,国家都是为人服务的,在爱与人性面前统统可以让路,无问对错。
转豆瓣中的评论,很和心意:
电影讲述的印度男人帕万帮助巴基斯坦哑女沙希达与父母重聚的故事。这一路是历经坎坷,千辛万苦,但是帕万至始至终也没有放弃让沙希达与家人团聚的希望。
萝莉的稚嫩、大叔的成熟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强烈的戏剧性。
稚嫩会创造趣味,成熟会带来温暖,因此这类电影通常是又有趣又温暖。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趣味十足,有萝莉的地方就有乐趣。
电影中有两次“报地名”和“报站名”的桥段,一次是大巴乘客为了猜测沙希达的家乡,把自己知道的地名报出来;一次是巴基斯坦司机不断报站名,看有没有沙希达的家乡。
报地名和报站名的做法看似傻乎乎的,但就是这么傻乎乎的做法帮助沙希达找到了家乡。
这两个片段,第一次看只是觉得有趣,第二次看非常治愈。
帕万也是“傻乎乎”的,他“傻”到不会撒谎,他“傻”到试图用真诚打动世俗之人。
在这个说假话能骗取同情,发假新闻能获得流量的时代,诚实更显得难能可贵。
帕万懂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帕万这种傻傻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帕万拥有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执念,也使无数观众落泪。
其次,本片也非常温暖。
帕万身为印度人,亲自把身为巴基斯坦人的沙希达送回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感动的事情。
当帕万把他送沙希达回家的故事告诉大巴售票员的时候,我们本以为售票员会报警,结果帕万得到了褒赞:我希望我们两国都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
就像电影中的记者说的:警察最多帮沙希达找一两天,然后他们就会把她送去孤儿院,只有你会倾尽全力地为沙希达找到家。
帕万送沙希达回家的做法,表面上不太现实,其实完全符合逻辑。
他把沙希达送到警察局,警察局不收留她;他去巴基斯坦大使馆求助,却遭到拒绝;他让旅行社送沙希达回家,旅行社把沙希达卖了……
他屡屡碰壁,经历重重困难,遭受万千磨难。
于是,亲自送沙希达回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即便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但这仍然是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好在帕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疆的大爱。
跨越国境之后,帕万没有偷偷离开,而是征求边防军的同意。
他遭到拒绝,之后又遭到毒打,甚至边防军扬言要击毙他,帕万始终没有屈服。
正是他的诚实、真心、对沙希达的爱,感化了边防军。
无独有偶,记者与帕万化敌为友,大巴售票员说“希望有更多帕万这样的人”,清真寺阿訇(相当于神父)帮助帕万躲过警方追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善良,是他们爱沙希达;另一方面是他们被帕万对沙希达的爱所感动。
换言之,原本帕万是没有丝毫可能将沙希达送回家的,是帕万对沙希达的爱,以及人们对沙希达的爱,克服了一切困难,排除了一切障碍。
当帕万要再次穿越国境、回到印度的时候,遭到巴基斯坦的百般阻挠。
在万千百姓的支持下,边防军大开国门,放帕万回家。
帕万能得到百姓和边防军的支持,是因为他得到了民心。
而他之所以得到民心,也是因为他真诚、博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没有把沙希达当成巴基斯坦人,或者仇人,而是当做一个普通的小女孩。
看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非意淫,心诚则灵。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帕万心中的无疆大爱,和他的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帮助他成功送沙希达回家。
就像记者说的:帕万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我们两国的孩子,要在爱的滋润下长大,而不是仇恨。
爱能让军人违抗命令,能让阿訇、记者、售票员与巴基斯坦为敌……爱能战胜一切。
故事的最后,沙希达看着帕万的背影,终于开口喊出来“叔叔”,也是出于爱。
没错,妈妈带沙希达去了一次神殿,沙希达没能开口说话;帕万带沙希达第二次去神殿,沙希达也没能开口说话。
让沙希达开口说话的,不是神殿,不是神灵,而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