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张祖庆老师的系列课《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开讲五次了。每一次讲座,我都准时收看,反复回放,整理成文,希望自己吸收得充分些。
我痛
“学习+实践+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在别处也见过多次,也曾觉得自己深谙其理,但是成长的脚步很慢。为什么呢?我多次问自己,知道自己最缺失的是课堂,却暂时无力改变。
这次学习,张老师的解读破解了我的困惑:上面的公式,如果加号换成乘号更贴切些,有一个数值小了,结果就更小了。
是呀1+1+0.1=2.1,但是1*1*0.1=01啊!反思自己,不就是实践落实不够吗?虽然工作分工决定了自己的精力很多要付诸行政琐事,但是,决心行动,必然会有行动的切口。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
我思
我已经开始尝试着寻找自己实践的切入点,今年7月1日,成立一墨读书会,利用微信群,带着孩子们共读整本书。到现在,带着孩子们共读了三本书。前两本跟着“班班有读”,都是依据课程组老师提供的共读单,一章一章地阅读,完成共读单,交流分享。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不小,也带动了学校几个班级共读。
但是我希望,在共读中,写的元素更多些。如何确切地寻找读写结合点?又不让孩子觉得是负担?我思索着,探寻着。
我行
第三本书,是跟着“百班千人”共读的。这一次,我尝试着以一些话题引向“篇”的写作。新书发布会后,让孩子们写一写新书发布会的经过;书中陌生的环境、动物、植物等,选一项自己感兴趣的,除了阅读书中的介绍,自己再查找资料,以“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主题,介绍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书面完成);以小主人公伯特的身份,给远在战场上的爸爸写一封信……
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惊喜,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呈现了不同的思维样态。但是也有的孩子懒于动笔,望“文”声畏。
这样的写作,解决了孩子无话可说的问题。课标中说:习作,是为了表达与交流的需要。如上的习作,是孩子真正表达的需要吗?跟我平时创设活动后,学生完成习作有本质的区别吗?这样的习作,有真正的交流对象吗?我不断追问自己!我知道,这样的习作基于真实的表达,但离真正交际语境下的写作距离还远。还可以怎样做?我继续思索,继续探寻。
我学
再次重温祖庆老师的讲座《基于交际语境的教材作文创意开发》,反复回放了张祖庆老师案例——创意应用文写作以及李兰老师的案例——毕业季微课程。
张老师智慧超人,以五年级教材的应用文写作“给手拉手朋友写信”为契机,寻找了异地的一个班级结对,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创设了真实的交际语境:事情是真实的,读者是真实的,交流反馈是真实的。写信,写活动方案,写邀请函,写会议记录,写活动须知等等,张老师都适时安排,让孩子们乐在写中。
一个活动,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是热情高涨的。随着时间的推进,积极性会回落。总是通信,写什么呢?张老师出招推波助澜——规定写作素材+自学内容结合。
看,张老师的规定内容:写人——写自己,写同学,写老师;写读书——介绍自己认为非读不可的书;写物写景——欢迎到我家长来。既保证了孩子有话可说,又把教材中常见的写人、写物、写景、写读后感无形融合进来,以写信的形式告诉对方。在一个又一个的任务驱动中,写作成了孩子们精彩生活中见证!
成都人民北路小学的李兰老师蕙质兰心,她设计的“毕业季微课程”与张老师的“创意应用文写作”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应用文写作顺势而生,常见的写人、写事,也与这项活动有机结合。
写人,将教材中写人的文章,进行整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复习人物写法。
每篇文章写完后,都有特定的读者对象,而且读者还拥有最终权利——是否容易刊登。
两个案例中,都有真实的交际意境,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学生的作品,不仅是写的结果,更是一份有温度的,精彩无限的童年档案。
我思
在即将开始的第16期“百班千人”共读活动中,怎样像祖庆老师和李兰老师那样,做到写作即交流,每次写作都明确读者——选择体式——实施写作——多边互动呢?我仍旧深深思索,步步探寻着。
我行
一次一次凝望第16期共读书目《我妈说》,蓦的,灵光一闪:这次想继续共读的同学,写一份申请书,写清自己为什么想继续跟读;新同学想加入,写清为什么愿意加入。
孩子的申请书后面,附上家长的一段话——“我妈说”或者“我爸说”,家长说明为什么支持孩子参加共读活动。
试一试,第16期共读之旅,就这样启程!基于真实交际语境下的写作,就这样与阅读牵手,共行!
接下来的每一步,怎么办?再学,再思,再行!
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跟着张老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