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家的电视机上经常播放一档小神龙俱乐部引进的儿童类节目,名字叫做《艺术创想》,这是英国CITV推出的一档节目,针对4-16岁孩子,高人气艺术类儿童节目。
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个栏目叫做“环保艺术拼图”,主持人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就地取材进行手工创作,让孩子们巧动手,让生活中的“垃圾”变为“黄金”——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
我偶尔也会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每次看完都觉得这个节目的奇思妙想非常有创意,也曾经想过把节目中创意成品截图打印出来,给孩子经常翻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加之工作忙碌就忘记打印了。
最近看到《我是不一样的小画家》这本绘本,我才重拾这段记忆,又兴起了带孩子一起变废为宝、动手做创意画的念头。
《我是不一样的小画家》是尼基·斯莱德·鲁滨逊的作品,这位新西兰插画师兼童书作家,在工作之余会做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眼里看似幼稚,但实际上充满童趣的事情。我想,正因为尼基拥有一颗童心,才有了这样一本精彩、精致又精准的针对儿童市场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女孩画画的故事。与我们目前常见的做法——把孩子送到绘画班跟着老师学画画不同,书里的小女孩接触的是多变的大自然,她用她的想象力在大自然中作画。
无论是森林还是海滩,也不管实在雨中还是蓝天下,大自然中的一切场所都可能成为她取材的场地或作画的布景板,跟随作者的文字和画笔,我能感受到,小女孩跟大自然亲密的交流,以及她所获的的内心的愉悦感和充实感。
在我家,在孩子是否应该学画画这件事情上,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我主张让孩子跟老师学绘画技法。因为我的孩子曾经说过他相当建筑师和科学家(研究航天飞机的推进系统)。鉴于无论他理想中的哪件事情,好像都需要通过图形来表达,直观精确的图形能帮助他的理念更准确的传达给他人,为了帮助他实现人生理想,我建议他去系统的学习美术,从儿童画到水粉,从水粉到水彩,从水彩到彩铅,从彩铅到素描,这几年每个周末都会专门去画室,风雨无阻。
而我的家人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看到孩子平时学业辛苦,周末还要来回几十公里的路程,就为画两个小时,特别心疼他,想让他停掉美术课,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把重点放在完成学业。
虽然,我家中的两种观点截然相反,但是,无论哪种观点,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双方都有道理,我着眼于未来,家人着眼于现在,不能绝对的判定那种观点好或不好。
看了《我是不一样的小画家》之后,我忽然发现,无论我家的哪种观点,都忽视了一点:孩子的真正需求。无论是画或者不画,我们家长的观点都出自于功利的多角度,不能说有错,但是,学画的初衷并不见得是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的内心更向往自由和快乐,从辩证的角度来说,自由是有限度的,但像《我是不一样的小画家》中小女孩这样的简单的作画,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去单纯的体验画画给她带来的快乐、单纯与美好,才是孩子更加渴望的。
我觉得我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真正的需求。给孩子机会,让他像书中的小女孩一样去感受大自然,去发掘和探寻时间的神奇与美妙,他自然会在观察和体验中找到他的理想,并找探索他通向理想的路。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启发了我,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学画画这件事情。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家长,我可以提供经验给他参考,却不必代他做决定,让他尝试着自己去体验去寻找,或许是对他更负责任的做法。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真正想去做,就能有激情,能找到办法。
建议那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严厉与宽松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家长,看看这本《我是不一样的小画家》,也许能获得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