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给一个机构做人物共情的分享,这里整理成文字更好阅读的方式。
带着“偏见”去访谈,通过逻辑自洽来洞察人
为什么要带有偏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有一条标准的成长线路(故事)等着我们,一一体验,让我们成为社会化中的人该有的样子。
更直接一点是,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让每一个人成为不同模型的人,让不同的模型与零件更适应社会运转的需求。这样的影响是一直延续来下的状况。
举例:对中国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偏见?
上大学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
大学期间不好好学习,整天玩
毕业的时候有些人面对找工作的压力
因为害怕而想去考研究生或者想去支教几年
也有可能是去考公务员、银行工作
而逻辑自洽就是每一个人都在试图自洽自己每一个行为,甚至人生。有的人逻辑很自洽,有人的在说一个事情的时候,逻辑就不太自洽了。而在我们发现他逻辑不自洽点的时候,我们继续问下去,也许就能找到对方的痛点或期待。
一个对求职大学生应该有的偏见
案例分析:(获得同意)
蜂窝收到一个求职信,她的简历很简单,是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去做了男装电商,然后去拉萨当了大半年的民宿店长。
基于这样的简历里面其实啥都看不出来,然后我就约了她面试。
面试中,我就直接把上面的“偏见”带入去和这个求职者聊。
聊的过程中,首先我困惑她是哪里人?这里关系到她生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她看待世界的方式。
原来她是在广州附近的一个县读的高中。在这里我就能得出结论……她一定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你为什么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偏见:上大学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
“因为选专业的时候觉得化学实验很有趣”
“那就很有趣了,既然实验很有趣,你怎么选择毕业之后做电商。”
——逻辑不太自洽
“选择之后,到大三大四,真需要我更多投入本专业的东西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不是我喜欢的,然后我就开始尝试各种可能我会喜欢 ,以及未来可能做的工作了。”
“那你爸妈期待你大学毕业之后是去干嘛呢?”
——了解她所成长的环境,以及面对什么样子的环境与压力。
“我爸爸妈妈是老师,期望我回家当公务员,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不回去。”
“哇哦,那你压力不是特别大?这样你更可怕的去是拉萨是为了什么呢?”
——了解她如何处理冲突,以及面对自己选择的。
“辞职一段时间,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干。去拉萨是朋友开车旅行,所以就去了拉萨……正好住的店家要招一个店长,我就留下来了。”
基于此,我还问了,她父母怎么看待她去了拉萨,她在拉萨当店长什么感受……等等。
最后问到她为什么找到我们的,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状况呀。
她说她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时候,缺少了什么,然后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来看,然后发现自己想要从事教育行业,所以就在你们没有招聘的时候,就写了一个邮件给你。
现在,她已经是我们几个月的同事了。
这个偏见一定是负面的吗?
偏见就相当于贴标签,不是指全部是负面的,偏见是指固有的看法、刻板印象。而在访谈的过程中,带有标签和偏见很简单,但是重要的是,不带“偏见”地接受答案。
不带偏见地去接受答案非常困难,如何做到“不带偏见接受答案”呢——行为,认知的逻辑自洽。
我们之所以不接受他的答案,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和我的价值观是矛盾的,但是这个问题最核心的是我们要看他的价值观在对待自己的行为时是否是“逻辑自恰”的。
“逻辑自恰”,即“行为”符合“认知”逻辑,也就是说,“行为”与“认知”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试图“逻辑自恰”自己的行为,但我们要判断ta的逻辑自恰是否是真的逻辑自恰,而“认知”与“行为”的逻辑不自恰的地方,即“认知”与“行为”的矛盾之处,正是我们要洞察的细节点——对“逻辑-行为”矛盾点追问,用行为自恰去挖掘对方的痛点。
当然,也需要注意提问的边界问题,如果他不愿意和你深入聊下去,但可能这个他不愿意提及的问题会是深层次的问题。
问题是一层一层往下走的,而不是陷入对方的情绪中。即使觉得问题是深层的问题,在访谈过程中既然你已经发现了,也无须继续问了呀。
在访谈的过程中要给访谈对象安全感,不要让他感觉到是在侵犯他的隐私,要把事情拎出来聊,去问他事实,问更多的细节,而不是陷下去和对方聊。
小贴士:在逻辑不自洽的情况下,要与对方形成共识才能不停地往下挖,更加详细去聊这个事情。
加入我们吧!
我们正在招募产品设计师,让蜂窝产品成为更卓越的教育产品。你需要了解市场,家长,孩子以及三者的冲突,并且能有效的调节他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产品。
上课的兼职舰长,每周定期与一群孩子一起作战。你需要不把孩子当孩子,不把孩子当傻子。
还有各种高质量实习生,这里同样需要哟~
工作地点:广州
薪金:面议
我的邮箱:bigzui@fengwo.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