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 柚子85号 | 审核:诏安
校对:晏南亭 | 编辑:季凌
图源:网络侵删
前言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
---《地藏菩萨本愿经》
我个人非常喜欢纪录片开头的这句话,默念两声,总能让心静下来。
非常准确的概括了整个纪录片的主题。
用一个词来总结,“万物有灵”再合适不过。
#1
一部平静的纪录片,创作者作为一个观察者,以青原山为轴心,不采用解说词,用客观镜头记录下青原山周遭繁荣、破败、新建、遗弃、农业、工业、佛儒、信仰、自然环境等等。
诗意型纪录片《窥山》以江西青原山为轴心,用镜头记录下青原山周遭佛庙、宗祠、农田、工厂、城市废墟……
没有任何画外音讲解、一切用通过视觉语言去传达,记录了美的瞬间。
很少看到一部纪录片以这种淡淡的风格传达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
整部片子只有短短的20分钟,没有旁白,通过诗情画意的镜头,来传达对于生命的理解。
这里有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有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的描绘,有废弃的学校,颓然的工厂,山中小镇生存的人。
一座大山,无关内外,你可以看到生命的脉搏,感受到青山的呼吸。
一个个充满诗意的镜头,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告诉我们贫穷与富贵、寥落与繁荣,年轻与衰老,农业、工业、灵魂、肉身,整个人世汇聚在小小青原山的东南西北,平凡,宁静,琐碎,震撼,伟大。
我们窥山,也窥看世界。
#2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及无穷,而是“返身而诚”。
“一叶知秋” 。
用这个词概括,则是这部纪录片,单单通过对青原山的东南西北、自然风光、人文景象的镜头展现,折射出了世界的一众美好事物。
甚至信仰、人类文明、自然生命,我看到僧侣虔诚的在佛像前祈祷,也看到了袅袅青烟衬托下的远山如黛,甚至废旧工厂中趴在墙头颓然的苍蝇。
但对我最为震撼的,是废旧的学校,零散的几张课桌,结满蜘蛛网的黑板,黑板上还未擦的板书,积灰成土的板槽,还有在一条桌椅下伺机而动的蛇。
这个本该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如今却荒芜至此。
震撼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交替。
这个地方还遗留的所谓的人类文明活动的痕迹,但在时间的风化下,人类文明在消逝去。
不知道“悲从何来”。抑或是每一种痕迹的消逝,都带有一种悲壮的情绪。
蛇在吐信子,似乎宣告着,一段文明的离开,另一种生命痕迹还在跳动着。
最让我感佩的一点,摄影师很懂得抓住转瞬即逝的美丽。
窗边的阳光,洋洋洒洒的透过房间,一束光像是抚慰文明衰弱的创伤,也意味着新生。
生命的更迭,意义就在于此。
“窥山”,意为“窥”,就是客观的去看待,不带有感情的色彩,但拍摄的万物是活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不需要人为的解读,就单单是站在那里,便诉说着,人类的文明变迁,自然万物的生命跳动。
所以旁白是多余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反而感触更多。
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一个妙笔。
写在最后
“平静”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合这个片子的词,平静的镜头,平静的记录,观者平静的感受。
但感受之后,却会在某一个时间觉得震撼。不是镜头语言表达的震撼,而是对于生命存在的震撼。
感叹世界之外还有世界,万物有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