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心变化
标题很有吸引力,所以最开始是好奇;
看到前几句,“因为他是神经病吗?可能是。。。”的时候,会心一笑,因为已经知道文章并不是一篇正式的推理或者是科考;接下来的几个“神经病”,更加确定这一想法;
后来作者开始阐述梵高是一个成功的画商,在下一盘大棋,觉得挺像那回事儿的;
再后来作者分析了梵高画风是怎么鉴定的,并且放了莫奈的梵高自己的画像,觉得分析得还挺专业的,但是隐约疑问,这跟梵高为什么自杀有什么关系?
直到支付宝广告的出现,看完了才感觉被骗了;
再回头看看,又被作者的才华和切入点折服,恨不得点32个赞。
2、第二遍深层阅读
标题:
标题采用发问式,有名人,且是有故事有悬疑的梵高,颇具吸引力;
用词方面:
口语化非常明显,带有鼓动性、善用问句,同时用一切的手段特别是数字自圆其说;
多处使用繁体字、标红、空行、放大等新式强调自己的观点;
结构上:
作者通过发问式点题,然后层层深入,从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梵高是一个聪明的华商、梵高的个人风格等方面深入,最后才引出支付宝理财的广告,可以说是环环相扣;
配图方面:
①文字类图片:开头的文字图片其实是再次强调文章标题;
②书的封面图、大量梵高、印象派画家的画作,是为了向读者强化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分析的专业性;同时又有欣赏价值,让读者愿意花时间停留;
③最后支付宝的广告,更是跟以往的文章直接配海报图不一样,作者将梵高、莫奈等人融进支付宝的产品功能里,尽可能的延长读者阅读时间,而不是看到广告就走人;
3、最后的启发
虽然没有看到原文,但这篇文章可能是深夜发媸的徐老师的文章,徐老师一向擅长用画作、科学、文学的一个小的切入点出发,找到一个与产品的一个关联点,全文大肆渲染读者没听过的知识,最后突然植入广告,让读者猝不及防,又可气又佩服。
如果是自己写这种文章,最主要的是先了解目标产品的关键功能,例如本期是一款强调舒适的汽车,可以随意选取有一定历史、科学、宗教等各领域有一丝相关的人或者是现象;
然后注意用词,尽量活泼、用文字突出重点;选好配图;
标题很重要,不管是发问式、热点式、有用的知识式,需要认真推敲。
当然,最关键的是,平时需要注意积累,广泛涉猎,看到的任何领域的文章、画、故事、都需要记录,看可能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或者可以用在哪类功能的产品上,厚积才能薄发。就像这篇《梵高为什么自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还是想看,想点赞,想转发。